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已成为社会普遍高度关注的问题,学校公共体育课作为高等教育中的基础教育和必要环节,充分发挥其健身健心功效、完善学校心理治疗和咨询是目前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
本研究以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为实验研究平台,以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实验法为研究手段、心境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测试为研究形式,根据技能主导因素的不同,选择健美操、瑜伽、武术、跆拳道、交谊舞、轮滑和网球7个运动项目,通过教学实验过程中对任课教师的访谈,分析学生课程教学前后各量表不同因子变化的情况,探讨在公共体育课程中不同运动项目和不同教学方法对学生心理影响的差异。旨在揭示不同运动项目课程对学生心理调节的基本原理、不同教学方法对学生心理影响的异同,整合能够充分发挥体育课程健心功效的教学方法,为完善运动心理处方提供基础理论依据,达到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结论:
1、学生可依据个体心理状态选择课程项目
研究发现:健美操在降低学生激动性以及无活力性因子效果较为显著,因此易激动或缺乏主动运动的学生可选修该课程;瑜伽在降低学生抑郁症状有显著成效,心情抑郁者可选择该课程;具有强迫性症状的学生,可通过健美操、瑜伽以及武术等课程得到改善。
2、针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习练方式,针对性地调整心理状态
促进沟通的练习方式可提高学生的愉悦性,而自主性习练方式则可提高大学生的平静性。教师教授时,应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生整体的性格特征,根据实际选择练习方式,有助于学生技术动作的掌握和心境状态的调节。
3、将瑜伽安宁平缓的项目习练特征纳入教学,改善学生抑郁状况
瑜伽对抑郁症状的显著改善缘于其安宁平缓的音乐、个体力所能及范围内的体位活动、以及冥想放松功。由于运动项目的特征决定该课程的基调,因此,在强度不大的其他运动项目课程中,适当增加瑜伽冥想放松功,使身心进入暂时性的休息、放松状态,可达到缓解学生心理压力的目的。
4、通过不同教学方法产生的良性影响,提高课程对心理影响的效果
调查发现,具有较强动感性的项目课程可提高学生的活跃性,教师根据教材的实际适当添加动感片段,有助于学生活跃性的提高;课程开始前,将教材内容简化到热身活动中,让学生逐步熟悉,并在随后的课程中运用,可提高学生的思虑性。因此,教师可根据课程的实际,将热身活动与教材充分结合,以提高学生自主思考、思维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