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导师自拟方-理脾消积汤治疗慢性胃炎伴胃息肉(脾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总结导师诊治该病的理、法、方、药的特点,为治疗慢性胃炎伴胃息肉(脾虚证)提供临床依据和新的诊疗思路。
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36例,患者所服方剂均为导师在理脾消积汤基础上,经辨证加减而成的中药煎剂,日1剂,早、午饭后2小时温服,疗程3个月。疗程结束后,观察评定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变化、胃镜下息肉最大直径及数量的改善情况,运用统计学分析数据,评定理脾消积汤的临床疗效,并进行结论分析。
结果:中医证候积分疗效:本研究纳入患者36例,1例脱落。痊愈11例,显效20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14%。根据治疗前后中医证候(主症、次症、舌脉象)积分经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P<0.05,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此研究方法改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的疗效显著。
胃镜下疗效:息肉的治愈率为34.29%,息肉直径缩小的总有效率为80%,息肉数量减少的总有效率为57.14%。治疗前后单发息肉直径变化经秩和检验分析,结果显示:Z=-2.398,P<0.05;治疗前后多发息肉最大直径变化经秩和检验分析,结果显示:Z=-4.087,P<0.05;治疗前后息肉大小总计改变经秩和检验分析,结果显示:Z=-4.699,P<0.05,以上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本研究对缩小息肉疗效显著。
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与内镜疗效对比,经秩和检验分析,结果显示:Z=-1.410,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此方法对中医证候及息肉大小、数量等均有改善。
结论:通过本课题观察发现,理脾消积汤在改善慢性胃炎伴胃息肉(脾虚证)患者的临床证候、缩小息肉直径、减少息肉数量等方面疗效肯定,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上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36例,患者所服方剂均为导师在理脾消积汤基础上,经辨证加减而成的中药煎剂,日1剂,早、午饭后2小时温服,疗程3个月。疗程结束后,观察评定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变化、胃镜下息肉最大直径及数量的改善情况,运用统计学分析数据,评定理脾消积汤的临床疗效,并进行结论分析。
结果:中医证候积分疗效:本研究纳入患者36例,1例脱落。痊愈11例,显效20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14%。根据治疗前后中医证候(主症、次症、舌脉象)积分经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P<0.05,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此研究方法改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的疗效显著。
胃镜下疗效:息肉的治愈率为34.29%,息肉直径缩小的总有效率为80%,息肉数量减少的总有效率为57.14%。治疗前后单发息肉直径变化经秩和检验分析,结果显示:Z=-2.398,P<0.05;治疗前后多发息肉最大直径变化经秩和检验分析,结果显示:Z=-4.087,P<0.05;治疗前后息肉大小总计改变经秩和检验分析,结果显示:Z=-4.699,P<0.05,以上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本研究对缩小息肉疗效显著。
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与内镜疗效对比,经秩和检验分析,结果显示:Z=-1.410,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此方法对中医证候及息肉大小、数量等均有改善。
结论:通过本课题观察发现,理脾消积汤在改善慢性胃炎伴胃息肉(脾虚证)患者的临床证候、缩小息肉直径、减少息肉数量等方面疗效肯定,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上进一步研究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