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血压病(Hypertension)是我国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也是世界上流行最广、危害最重、隐蔽最深的一种心血管疾病,与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如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等密切相关。据统计至2010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的高血压患病率为33.5%。导致高血压的机制复杂多样,迄今为止主要有以下几种: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紊乱、肾潴钠倾向增加、平滑肌离子转运障碍、遗传等。除上述原因外,根据泊肃叶定律,总外周阻力和血液粘滞性成正比,故血液粘滞性对血压也有一定的影响。在临床工作中,亦发现血液粘滞度高的患者血压也较高,经有效抗血液粘滞度治疗后,血压亦有所下降[1],但两者之间的具体关系如何,尚不明确。因此,本文对此现象开展研究。研究内容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检测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无高血压人群的血液粘滞度指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了解年龄、性别对血液粘滞度的影响;第二部分观察老年人群中高血压组与无高血压组的血液粘滞度的变化,并分析血液粘滞度与24小时平均收缩压、舒张压之间的关系;第三部分根据高血压分级标准进行分级,分析高血压严重程度与血液粘滞度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血液粘滞度增高与增龄呈正相关;2、老年高血压组的血液粘滞度高于老年无高血压组,血液粘滞度与24h平均舒张压存在正相关性;3、血液粘滞度与高血压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本文拟通过研究血液粘滞度与血压之间的关系,以期为临床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等)的诊治提供一定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