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盗窃罪中的扒窃行为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wilin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扒窃行为不仅侵犯到他人的财产权,还威胁到他人的人身安全,影响正常社会秩序。《刑法修正案(八)》正式颁布实施后,“扒窃”一词首次出现在刑法条文当中,成为盗窃罪的一个独立的犯罪行为。然而,扒窃依然面临两大困境:一是立法方面对扒窃的具体细节缺乏相关规定;二是司法方面对扒窃是否一律入刑、扒窃的犯罪形态、扒窃的竞合都存在较大争议。针对这两个层面的困境,笔者认为,需重新界定扒窃的概念,明确扒窃是一种秘密窃取他人贴身携带的财物的行为。立法上,以司法解释的方式明确扒窃数额,通过确定扒窃的数额标准来认定扒窃行为是否构罪,同时,结合行为人的犯罪情节因素。司法上,首先,对刑法关于扒窃的规定、《刑法》13条中的“但书”以及《治安管理处罚法》三者之间做出衔接,限定“但书”中的“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是未达到扒窃定罪的数额标准又没有恶劣情节的情况,并明确行为人实施的扒窃行为既不符合“但书”的规定,又未达到定罪标准的,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给予行政处罚;其次,明确扒窃是结果犯,需要达到一定的数额标准才能构罪,而且应采用“控制说”确定其既未遂形态;再次,归纳整理扒窃的竞合犯、牵连犯、转化犯的问题,主要是扒窃与数额较大、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这四种独立定罪类型的竞合,扒窃与故意毁坏财物罪的牵连,以及扒窃与抢劫罪的转化。本文分为五章来论述盗窃罪中的扒窃行为。第一章主要介绍扒窃行为的研究背景、现状、目的及意义、方法、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二章在扒窃的理论基础上,提出扒窃的新定义。第三章是分析扒窃行为陷入的立法和司法困境,前者主要表现为刑法对扒窃的具体细节缺乏相关的立法解释。后者表现在扒窃是否一律入刑,扒窃犯罪形态的认定,扒窃的竞合、牵连和转化三方面。第四章对化解我国盗窃罪中扒窃行为的困境的出路展开了论述。在立法方面,笔者认为扒窃犯罪要以明确的数额作为定罪标准,同时还要结合行为人的犯罪手段、犯罪后果等情节方面的因素。而在司法方面,首先,需要处理好刑法关于扒窃的规定、“但书”与《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合理衔接;其次,应明确扒窃属于结果犯,具有既未遂形态;再次,分析扒窃的竞合犯、牵连犯、转化犯问题。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鼻饲时机在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应激性溃疡病人早期护理干预中的作用。[方法]将120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60例,对照组实施延迟肠内营养的常规方
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淀粉微丸,进行生产工艺开发,为微丸制剂提供载药微丸。以淀粉微丸成丸质量和制剂表征参数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优选淀粉微丸处方及工艺参数,并进行中试放
在传统智力理论基础上形成的一整套教育观念支撑着目前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并形成了以这种智力观为基础的完整的教学体系.多元智能理论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向传统的单一智力
当前的智能聊天系统多采用文字进行交流,存在不能准确回答问题、转移话题、答非所问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对情感智能聊天系统进行细致的研究、改进和升级,不仅可以推动系统的
结合文献对1例孤立性髓系肉瘤(IMS)的临床表现、免疫组织化学及治疗预后进行分析,提高对IMS的认识。若IMS发生在罕见部位,大体不呈浅绿色,细胞分化差,又无免疫组织化学时,诊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老年合唱团作为特殊的集体倍受社会关注。它作为一种集体的艺术不仅表现了老年的精神面貌,对社会的艺术文化建设也有着特殊的意义。因此,老年合唱艺术活动
目前,起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正在全球范围内扩散、恶化,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次贷危机通过特定的传导机制对中国出口尤其是对中国向美国的出口造成深刻的影响,并形成严峻的挑战
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移动端的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已经不可小觑。在移动平台的身份识别领域中,单一的认证方式存在着安全性和可靠性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移动平台的多重身份识别方案,该方案在深入分析各种身份识别方法优缺点的基础上,将生物认证技术、地理位置识别技术和设备认证技术相结合,并可以根据业务场景需求提供不同等级的安全服务,最后选择其中一个业务场景进行实现,验证方案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