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高度接触性、杀淋巴细胞的免疫抑制性疾病。20世纪80年代末期由于超强毒株和变异毒株的出现,IBD免疫失败时有发生。为了更好地控制vvIBDV的感染,国内外许多学者先后利用超强毒株和变异株进行了弱毒株的培育(Rosenberger等,Kibenge等,Tsai等,Hassan等),此外De1-A、MD、GLS等变异株在BGM-70、Vero、CEF等细胞上都已获得弱毒株,但获得的弱毒株免疫效果均不理想,为了探讨预防鸡群vvIBDV的感染,我们利用地方vvIBDV进行了致弱,并对其致弱株的免疫原性做了研究。 本试验分为两部分: 1.超强毒IBDV细胞克隆化毒致弱株的培育及其遗传稳定性的检测: 本试验以超强毒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vvIBDV)国内分离株GX8/99株筛选得到的克隆化毒株GX-IBDVE10C25Cl5为研究对象,将此毒株通过鸡胚成纤维细胞(CEF)连传25代。通过对克隆化毒株1、5、10、15、20、25代次传代毒TCID50(0.1ml)的测定,结果1~15代TCID50在逐渐降低(105.40、104.80、104.67、103.76),15~25代TCID50变化不大(103.76、103.80、103.76),由此说明细胞克隆化病毒的细胞传代毒的毒力已趋于稳定。通过对41日龄的SPF鸡的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接种克隆化细胞传代毒第1、5代毒鸡的法氏囊指数、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与健康对照同批鸡相比差异显著(P<0.05),克隆化细胞毒第5代毒仍有一定的致病性,对41日龄SPF鸡的致死率为10%,而10、15、20、25代与健康对照同批鸡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从15代开始,此克隆化细胞毒株对41日龄的SPF鸡已经失去致病性,由此说明此毒株已变成了弱毒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