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社会制度变革和社会结构转型,农民工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推动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力量。青年农民工作为农民工大军的中坚力量,他们具有不同于传统农民工的特点,却同样遭遇“二元”身份的尴尬。青年农民工如何判定自己的身份,什么因素影响着他们身份建构的过程,成为需要人们思考与关注的问题。本文正基于此,以青年农民工的身份建构为切入点,尝试从青年农民工自身在日常生活世界中的践行这一微观层面出发,通过在江苏省内四市(南京、苏州、常州、无锡)进行的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运用社会排斥理论以及身份建构理论等,围绕乡土世界和城市世界两个情境,探寻青年农民工形成自身身份认知的建构过程。
对于青年农民工来说,在其进城以前,该群体已然形成了其乡土惯习,且这种惯习在无意识中被不断重复强化,形成累积效应,使得其不易改变。即便是离开农村进入城市,进入到一个全新的生存环境,该群体也难以轻易摆脱自身对乡土世界的依赖。而城市世界拥有其特有的、不同于乡土世界的生活方式、规则,因此这种乡土依赖无形中阻碍了青年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步伐,成为影响其身份建构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语言的障碍,加大了青年农民工融入城市、转换身份角色的难度,进一步强化了其生活亚群体,从而使得青年农民工在建构自身身份时,倾向于认为自己的农民身份,或是与城市生活空间相冲突,而使自身身份判定出现矛盾;乡土世界的生活惯习对青年农民工的身份建构产生着影响,个体越是过分依赖既有的农村生活习惯,越不利于其城市市民认知的产生,对其正向的身份建构是一种阻力作用;在社会支持网选取上,青年农民工进城之后,仍以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为主,正式的社会支持网作用的发挥微乎其微,而正式的社会支持网更能促进正向身份建构的实现,过多的依靠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更易导致负向的身份建构;在交往意愿上,青年农民工的交往圈更多的还是以乡土世界为依托,在交往意愿上较为被动,与城市市民间缺乏有效互动,从而阻碍其自身城市生活的真正适应与最终融入,难以建构成城市市民身份。
与乡土世界相对应,对于青年农民工来说,城市世界的实际践行,对该群体的身份建构同样发挥着影响力:职业的多样性与底层性,加大了青年农民工对自身价值的否定,增添了他们对这个城市中工作困境的无奈,使青年农民工的交往圈子被限制,与城市生活圈相分离,从而限制了其市民身份的建构过程;居住空间的封闭性,强化了青年农民工在闲暇时间的交往范围,也进一步强化了其同质性特征,使其更容易维持自己的农民身份;公共活动的参与情况可以反映出某种集体认同,从而形成并不断强化这种集体下的身份,而青年农民工,不管是何种性质的公共活动,其参与度都不高,这种消极滞后性,使其自身无形中主动拉大了与城市生活的距离,使自己的农民身份被强化;在个体的社区感受上,不管是对城市市民还是对城市政府,青年农民工在感觉上都是相对疏离的,而对二者的感受越是负向,越易于促进其自身农民身份的建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