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有了飞速的进步,伴随而来的是能源消费需求的不断增多,由此造成碳排量激增。为了我国经济与环境资源可持续协调发展,必需深入研究碳排放以拟定有用的减排办法。在我国,各个省域间产业比例、能源消耗构成、经济实力等各不相同,并且不同年份间有着较大差异,任何一个影响因素的变动都影响到能源碳排放重心的转移。所以为反映我国省域产业结构、能源消耗结构、技术水准、经济发展程度等的均衡程度,本文拟探究我国省域能源碳排重心的动态演变情况,及其相应的空间效应及影响因素,由此根据不同省份情况制定减排政策,为我国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第一部分主要分析我国省域碳排放重心演变情况:首先,本文依据IPCC碳排放计算指南,测算了2000-2014年期间我国省域能源碳排放量,结果显示我国碳排放问题日益严重。接着本文具体分析省域碳排放的空间分布特点,结果显示研究期间我国省域碳排放量有着显著的聚集效应,南方的碳排放量比北方少,并且呈现由东至西递减的分布格局;东南沿海地区碳排放强度较低,而西北地区的则较高;东北和西北地区人均碳排放量较多而南方地区人均碳排放量较少。其次,本文根据经济重心法,寻找出研究期限间我国碳排放的重心转移情况。结果表明,我国碳排放重心是在全国几何重心点的东南方向,即中北部区域的河南省开封、郑州及许通市内部,且在研究期间有逐年地向西北方向转移的趋势。 第二部分主要进行我国省域碳排放的空间自相关分析:本文利用Moran’s I系数检验碳排放的空间相关性,研究表明,我国省域碳排放有着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总体以“H-H(高-高)”集聚和“L-L(低-低)”集聚类型为主;“H-H(高-高)”聚集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区域,“L-L(低-低)”聚集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区域;研究期间内,碳排放显著稳定热点区域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而碳排放的“冷点”区的集聚主要在甘肃、新疆等地。 第三部分主要进行碳排放的空间实证分析:本文利用拓展了的STIRPAT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对我国省域碳排放因素进行探究,进而分析中国能源碳排放重心转移的驱动因素。结果显示,空间杜宾模型适合用于研究中国省域碳排放;我国省域碳排放存在空间溢出性效应;人口规模、人均GDP、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能源强度5项指标对于能源消耗碳排放增长呈现正向作用,而城镇化的提高会抑制碳排放的增多;空间滞后人口规模和空间滞后城镇化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表明存在人口规模及城镇化导致的我国省域碳排放空间溢出效应;空间滞后人均GDP的估计系数显著为负,表明存在由经济发展造成的我国省域碳排放负向空间外溢效应;产业结构、能源强度、能源结构的估计系数不显著,表明不存在由这几个因素造成的我国省域碳排放空间溢出效应。 第四部分主要根据上述实证分析结果,对有关部门提出有关低碳减排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