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碳排放重心动态演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fj08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有了飞速的进步,伴随而来的是能源消费需求的不断增多,由此造成碳排量激增。为了我国经济与环境资源可持续协调发展,必需深入研究碳排放以拟定有用的减排办法。在我国,各个省域间产业比例、能源消耗构成、经济实力等各不相同,并且不同年份间有着较大差异,任何一个影响因素的变动都影响到能源碳排放重心的转移。所以为反映我国省域产业结构、能源消耗结构、技术水准、经济发展程度等的均衡程度,本文拟探究我国省域能源碳排重心的动态演变情况,及其相应的空间效应及影响因素,由此根据不同省份情况制定减排政策,为我国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第一部分主要分析我国省域碳排放重心演变情况:首先,本文依据IPCC碳排放计算指南,测算了2000-2014年期间我国省域能源碳排放量,结果显示我国碳排放问题日益严重。接着本文具体分析省域碳排放的空间分布特点,结果显示研究期间我国省域碳排放量有着显著的聚集效应,南方的碳排放量比北方少,并且呈现由东至西递减的分布格局;东南沿海地区碳排放强度较低,而西北地区的则较高;东北和西北地区人均碳排放量较多而南方地区人均碳排放量较少。其次,本文根据经济重心法,寻找出研究期限间我国碳排放的重心转移情况。结果表明,我国碳排放重心是在全国几何重心点的东南方向,即中北部区域的河南省开封、郑州及许通市内部,且在研究期间有逐年地向西北方向转移的趋势。  第二部分主要进行我国省域碳排放的空间自相关分析:本文利用Moran’s I系数检验碳排放的空间相关性,研究表明,我国省域碳排放有着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总体以“H-H(高-高)”集聚和“L-L(低-低)”集聚类型为主;“H-H(高-高)”聚集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区域,“L-L(低-低)”聚集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区域;研究期间内,碳排放显著稳定热点区域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而碳排放的“冷点”区的集聚主要在甘肃、新疆等地。  第三部分主要进行碳排放的空间实证分析:本文利用拓展了的STIRPAT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对我国省域碳排放因素进行探究,进而分析中国能源碳排放重心转移的驱动因素。结果显示,空间杜宾模型适合用于研究中国省域碳排放;我国省域碳排放存在空间溢出性效应;人口规模、人均GDP、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能源强度5项指标对于能源消耗碳排放增长呈现正向作用,而城镇化的提高会抑制碳排放的增多;空间滞后人口规模和空间滞后城镇化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表明存在人口规模及城镇化导致的我国省域碳排放空间溢出效应;空间滞后人均GDP的估计系数显著为负,表明存在由经济发展造成的我国省域碳排放负向空间外溢效应;产业结构、能源强度、能源结构的估计系数不显著,表明不存在由这几个因素造成的我国省域碳排放空间溢出效应。  第四部分主要根据上述实证分析结果,对有关部门提出有关低碳减排的建议。
其他文献
通过对各国金融机构体系演变情况的比较分析,结合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该文认为中国金融业由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及外部竞争的驱动,其对新制度的需求亦已产生这也是该文
高技术产业的典型特征是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这在发达国家已经证实,在我国也可以找到这样的高技术企业。但数据分析表明,总体上看,我国现阶段高新技术产业低投入、低收益、
本论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及主要方法,分析了国内外对此问题的相关研究,论述了本论文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第二部分首先介绍了个人信用评估的概念。
实现资源的尽可能合理有效配置,是一切严肃经济学研究的永恒主题,实现经济有效性与社会合理性又是它所追求的两大基本目标.在市场经济中,资源的配置功能主要是通过市场竞争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