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满族人驰骋于白山黑水之间,遵循着渔猎民族的生活传统。在辉煌与黯淡交替的沧桑历程中,满族不仅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神话般的传奇,也留下了丰富的历史记忆和绚烂的文化遗产。选择性地收藏、研究、展示满族日常器物,形成一套以“物”为载体的传播机制,是博物馆重塑满族前世今生的有效路径。然而,文物整理明细卡片上的寥寥数语,实难描述出藏品背后扑朔迷离般的身世。在我看来,博物馆里的满族不仅是一件件被赋予象征意义的藏品,更是一个又一个连续的历史舞台,上演着“物”与人的聚合。沿着藏品在博物馆里的生命轨迹——从“物的收藏”到“物的展示”的过程中,需要关注的是:满族日常器物如何进入到博物馆,如何在博物馆中被重新阐释,又如何完成从历史语境到博物馆语境的变化。正是基于这些思考,促使我以满族物质文化为研究对象,在一定时间跨度内探索它们在博物馆里的生命历程。但是,书写满族“物”的博物馆生命史,并不是本文的主要意图。在这里,我无非是想由一种在博物馆里作田野的角度,来考察满族不断演变的社会结构、历史进程和文化脉络,为重新认识满族提供新的视野。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由五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关注不同学科语境下的满族及其物质文化,最终确立博物馆收藏对象的范围;第二部分追溯满族物质文化的历史,通过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不同时期物质文化的历时性分析呈现出满族社会的历史图景;第三部分分别从采集、捕捞、狩猎、农耕、畜牧这五个方面来研究满族的名物以及生产工具的发展变革;第四部分分别从满族的服饰、饮食、建筑和交通等方面入手,论述满族生活物质文化的延续和变迁;第五部分通过博物馆的话语机制,重新塑造满族的前世今生。总之,满族物质文化种类繁多,并且在渤海、金和清三朝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的大趋势。满族社会复杂化之路缓慢而悠长,并且不断地经历阶段性的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