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已经顺利进入创新性国家行列,全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由4.9万家增长到33万多家。但长期以来,我国企业仍主要通过学习和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对其进行改造升级、再利用的渐进式创新为主,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仍旧存在。在这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下如何鼓励企业打破原有创新模式,激励企业“另辟蹊径”开拓新的发展领域,成为学者们普遍关注的问题。而资本市场作为企业进行外部融资,获取有效需求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已经顺利进入创新性国家行列,全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由4.9万家增长到33万多家。但长期以来,我国企业仍主要通过学习和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对其进行改造升级、再利用的渐进式创新为主,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仍旧存在。在这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下如何鼓励企业打破原有创新模式,激励企业“另辟蹊径”开拓新的发展领域,成为学者们普遍关注的问题。而资本市场作为企业进行外部融资,获取有效需求资金的重要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带来资本市场的日益成熟的同时,我们应该考虑如何提升资本市场配置效率,让资金流向能够为社会创造出更多实际价值的企业,从而为企业突破式创新注入“新鲜血液”,不断推动我国的企业实现由技术引进,到技术模仿再到自主创新的质的飞跃。这一资本市场与公司创新相结合的话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本文通过梳理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发声-退出机制、管理者学习理论以及代理问题进行理论分析,选取我国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研究股票流动性对企业创新及企业突破式创新的影响,紧接着就企业所有权和行业差异进行异质性分析,同时将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纳入研究框架中来研究股票流动性对企业突破式创新的作用路径,从而形成较为完整的研究框架体系。研究结果表明:股票流动性对企业创新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但却显著抑制了企业突破式创新,这可能是由于在高股票流动性下,一方面信息的高度透明以及股东的监管作用对企业管理者的短视行为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使得管理者通过增加创新来回应各方的监督;但同时流动性的不断提高,使得股东能够自由买卖股票,股东出于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任何负面信息的产生都会带来股价的波动,甚至产生崩盘风险,因此管理者会选择减少更为“激进”的突破式创新,寻求平稳发展。本文在稳健性检验中采用更换变量、引入PSM-DID模型来排除内生性、选择性误差等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得到的实验结果具有稳健性。此外,作用机制中引入了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这一变量,在两者的作用路径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表明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的增加对企业管理者具有一定警示作用,使其出于对稳定股价等因素考量,进而降低企业突破式创新。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上市公司治理、资本市场发展具有实际意义。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在于:第一,聚焦企业突破式创新,延展股票流动性与企业创新之间的相关研究内容;第二,检验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这一中介机制的存在性,拓展了股票流动性与企业突破式创新的作用路径;第三,构建技术接近度、已知领域等指标,改进了对突破式创新的衡量方法。
其他文献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国际市场各种不确定性不断推进全球经济与贸易格局发生变化。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凭借廉价劳动力和丰富资源的传统优势扩大出口规模的贸易模式已无法满足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因此,我国提出要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重塑国际竞争新优势,推动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而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则是实现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任务。与此同时,数字经济发展潮流席卷全球,制造业成为
作为五大新发展理念之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实现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上升及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暴发都加大了我国经济下行的压力,为了主动应对外部宏观环境的不确定性,我国提出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赋予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新的含义。那么,国内、国际循环能否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促进的内在机制又是什么?基于以上问题,本文测度了省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依靠人口红利、资源以及政策优势,实现了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但在实现出口规模大幅增长的同时也不断加深着中国“低端锁定”的国际分工地位。随着中国进入新经济时代,改善出口产品质量,培育出口竞争新优势,实现出口从“增长数量”向“增长质量”的转变已成为中国“十四五”时期面临的重要问题。但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WTO关税约束能力的削弱以及“欧债危机”、“中美贸易摩擦”等一系列“黑天鹅”事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逐步提高,需求结构逐渐改变,国内需求成为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而供给体系无法适应国内需求的问题日益凸显,供需错配制约着内需经济潜力,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成为畅通国内大循环的核心内容。同时,国内需求是国际贸易发展的立足点和贸易优势的重要来源,而且出口是主要服务于国内需求的本土企业,根据与国内需求适配的发展要求培育核心竞争力,在开放环境下市场竞争进行“自选择”
近年来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巨大成就,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的问题。但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依然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农民的增收问题依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本文通过分析农民收入结构的变动发现工资性收入在农村居民收入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高,同时随着我国互联网基础设施在农村地区的普及和完善,农村居民也越来越多地使用互联网,而互联网的使用会对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
近年来,居民收入不断攀升,人民生活水平全方位提升,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正向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然而,从目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基尼系数来看,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虽有缩小但仍超过国际基尼系数警戒线0.4。长期过大的收入差距下,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就要畅通向上流通渠道,创造人人都能参与、机会均等、多劳多得、勤劳致富的发展环境,削弱代际收入不平等传递的影响,防止社会阶层固化。因此,基于收
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贸易化程度加深,外商投资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成为各国经济增长和贸易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关于做好跨周期调节进一步稳外贸的意见》和《“十四五”利用外资发展规划》等政策相继出台,更加表明了中国利用外资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坚持高质量发展的决心。与此同时,我国内资企业出口贸易总额虽然在不断上升,但产品质量总体不高、国际竞争力不足等问题愈发显著,严
当前,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随着第一个百年目标的顺利实现,“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成为我国下一个阶段的奋斗目标。然而,收入不平等的居高不下以及收入分配格局的代际传承在我国同时并存,其背后由父辈差异所造成的机会不平等正深刻影响着子代收入及收入分配,严重阻碍着共同富裕的顺利推进。父辈因素导致的机会不平等使得子代的个体收入不能完全取决于自身因素的差
近年来,数字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促进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加速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结合,目前数字经济正在推动实体经济在生产对象、生产方式上发生深刻变革,其与诸多行业和领域深度融合催生了新的就业形态,拓宽了劳动者就业渠道,增加了就业机会,同时也给很多就业领域带来挑战。基于此,本文以数字经济对女性就业的影响为研究对象,探求数字经济对女性就业影响的作用机制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