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江西省10所高校大学生进行线上、线下问卷调查,了解高校大学生参加社会急救的意愿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以探讨适合我国社会急救开展的可行性策略,为社会急救成为急救医疗服务体系重要组成的可行性提供理论依据,为有关政府部门组织社会急救的有效开展提供可借鉴的途径与方法。方法:1.采用Delphi专家咨询法,在深入阅读国内外社会急救相关的文献后,选取江西省部分高校大学生及临床急救专家、医学院校教师和地方急救公益组织发起人进行访谈,初步拟定江西省高校大学生参加社会急救的意愿调研调查问卷条目,并经过两轮专家函询及实施预实验确保问卷质量,编制最终问卷;2.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1月江西省10所高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总计收回问卷4005份,以观察大学生获取急救知识的途径及参加社会急救的意愿情况;3.将所调研的大学生按急救知识背景分为三组,分别为普通组(1274份)、急救MOOC学习组(1335份)、急救学生社团组(1396份),分析不同背景的大学生群体实施社会急救的意愿,并探讨适合我国社会急救开展的可行性策略;4.运用SPSS22.0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方法包括:一般描述性分析、χ~2检验、Pearson相关和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经过两轮专家函询,最终编制的问卷包括一般资料问卷18项和大学生参加社会急救意愿需求问卷31项,其中问卷的I-CVI为0.842,S-CVI为0.918。2.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获取急救知识的途径主要来源于互联网和学校课程(54.58%),而通过电视(15.36%)、书籍(14.98%)、家人及朋友(7.78%)及其他渠道(7.30%)较少。3.在调查的所有大学生中,绝大多数(90%以上)愿意学习基础的急救专业知识和掌握基本的自救互救技能;但对于参加社会急救仅22.30%表示非常愿意,50%以上学生选择有条件愿意实施社会急救。4.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影响大学生实施社会急救意愿程度的因素与性别、生源地、之前是否听说过社会急救、之前是否听说过“好人免责法”、之前是否参加过急救培训、之前是否实施过急救等有关。5.通过来自不同群体之间的进一步分析表明,急救学生社团组实施社会急救的意愿度最高,急救MOOC学习组次之,普通组最低。结论:1.本研究编制的调查问卷内容严谨、条目合理,可用于对高校大学生参加社会急救的意愿情况调研。2.高校大学生对学习社会急救具有强烈的意愿需求,但参与社会急救实施的意愿整体不高,且大学生实施社会急救的意愿程度受多方面因素影响。3.青年大学生是实施社会急救的潜在力量,但需要有组织、针对性加强其知识传授、能力训练与政策保障等多方面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