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公共卫生等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导致各种突发事件时有发生。近年来,相继发生的多起灾难性突发事件,911恐怖袭击、SARS危机、禽流感、俄罗斯人质事件、印度洋海啸、新奥尔良咫风等,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正是由于各种突发事件的频繁发生,对现有的物流系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非典”过后,“应急物流”迅速被学术界和相关救灾部门重视,成为物流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本文研究的“救灾物流”是一种典型的“应急物流”。我国作为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政府为了应对各种突发性自然灾害,每年花费在救灾物流成本上的成本巨大。尤其是2008年年初的南方雪灾、“5.12”汶川大地震,在对我国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同时,更让我们意识到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和灾害应急管理水平,建立和完善我国救灾物流体系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本文从大规模自然灾害所产生的救灾物流需求出发,结合“5.12”汶川大地震具体的救灾物流实践,分别从救灾物流的组织、采购、仓储、运输、配送、信息传递等环节对我国救灾物流体系的现状和不足进行分析,通过借鉴国外救灾物流体系的先进经验,给出了我国救灾物流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并提出了构建救灾物资储备网络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在构建救灾物资储备网络方面,本文重点研究灾害发生前,即“常态”下的救灾物资储备库选址及其相应的资源配置优化问题,以及灾害发生后应急资源的分配问题。通过运用数学规划方法,针对大规模自然灾害的特征,考虑到灾害发生地和物资需求量的不确定性,建立两阶段随机规划模型,利用遗传算法和样本均值逼近(SAA)方法进行求解,并实例验证。模型旨在建立省、市、县三级救灾物资储库备,实现救灾物资储备点的网络化,以便快速响应救灾物流需求。本文的研究成果对我国救灾物流体系的构建和实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并对政府或相关救灾部门关于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