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国家不经历声势浩大的农民身份变更过程,就难以到达现代化的彼岸。历史经验和客观现实明确地告诉人们,农民的转化是现代化中最为壮观、最具历史意义的事件,是社会结构变革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变量。对于像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耕地资源缺乏的农业大国来说,农民身份的转化就更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铁律打破了城乡原有的平衡,震撼和改变着整个社会结构。与这个历史性进程相伴生,在中国农村地区发生着一场有史以来规模最浩大的农民非农化变迁。这一变迁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逆转的过程,也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提高城市化水平的关键。城郊由于其所处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必然会成为城市扩展过程中的首要场所,将有越来越多的城郊农民被动地加入城市化的行列,因而城郊农民的非农化也就更具有典型性。在这样一种背景下,笔者选择了城市郊区作为研究对象,从经济、身份、权利待遇、心理文化几个层面来分析城郊农民非农化的现状。城郊农民的非农化过程,不是简单的经济非农化过程,它同时还是城郊农民实现自身身份角色、权利待遇、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转变的过程。那么,如何帮助城郊农民完成这一系列的转变,实现由农民向非农民的彻底蜕化,这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研究城郊农民的非农化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全文除导言和结语外,共分为五个部分。在导言中,笔者对研究这一问题的意义及学术界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说明,并对本文写作的理论依据进行了阐述,所涉及的关键性概念进行了界定。同时,还对本文的分析框架及其研究思路和方法进行了说明。第一部分:笔者选取了我国东部内陆地区的一个村——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后乡村作为调查对象,主要是描述了后乡村农民在经济、身份、权利待遇以及心理文化几个层面的非农化现状,并得出结论。第二部分:笔者分别选取了相对欠发达地区的贵阳市乌当区、位于大城市近郊的高碑村和发达地区上海市郊区这三个不同地区的农民非农化的个案,通过对个案的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