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中国对宗教心理学的研究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是深入、系统地对个体宗教心理发展方面的研究还是一片空白,道教作为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在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对人们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从心理学角度探讨道教徒心理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宗教的本质和功能,更清晰地把握道教徒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从而填补我国在相关领域的空白,更重要的是可以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地发展以及制定相关的宗教政策提供有益的借鉴。本研究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经验,首先,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大量搜集经验性资料,探索我国道教徒宗教心理的具体表现和特征,达到对个体宗教性概念的建构和理解。其次,利用量化研究的方法,编制中国道教徒宗教性量表。最后,按照方便取样的方法,通过对我国广州、东莞、北京、金华、石家庄、邯郸等地136名不同年龄的道教徒进行调查,进而运用横断研究的方法,并结合质性研究的方法形成个案研究,分析我国道教徒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及影响因素。主要结果如下:《道教徒个体宗教性量表》共计30个项目,包括四个维度,分别是神仙、道信仰(8个项目)、超然体验(8个项目)、价值追求(7个项目)和宫观参与(7个项目),其中包括8道反向题用来测谎。道教徒个体宗教性量表三周后总量表的重测系数为0.885;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2,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606—0.812。正式量表的结构效度、构想效度均达到标准,维量分析表明,神仙、道信仰、超然体验、价值追求和宫观参与这四个分量表之间的相关为0.369-0.571之间,各维度与总量表之间的相关在0.722-0.814之间且达到显著水平,属于强正相关,说明各维度与总量表的整体概念较为一致,整个量表是有效的。道教徒宗教性量表在性别、户籍、母亲教育程度、政治面貌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年龄、教育程度、身份、皈依年限、母亲宗教信仰、父亲教育程度、婚姻状况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人口统计学变量中皈依年限、和父亲的教育程度这两个因素对道教徒个体宗教性具有明显的预测性。横断研究结果表明,道教徒个体宗教性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在70岁以后达到顶峰。质性研究进一步解释和验证了实证研究的结果,并对实证研究进行了完善和补充,结果表明,个体出生地的宗教环境、父母及重要抚养人的宗教信仰、个体的人生经历以及信仰生活均对个体宗教性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