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化背景下,口译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的桥梁作用越来越明显。西方口译研究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而我国的口译研究却仍受释意论和“吉尔模式”的支配,属于静态研究。顺应理论的引入为中国口译研究开启了语用研究的新局面。语用学家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1999)提出的顺应理论强调语言的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语言的使用必须经过顺应和选择,可从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客体顺应、动态顺应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等四个维度进行研究,其中以动态顺应为核心。 本研究基于顺应理论,针对口译过程中的文化语境顺应和动态顺应,从语用学角度对口译过程中译语的顺应与语用效果的选择进行了实例分析和认知性探讨:(1)在语境关系顺应视角下的文化语境顺应中,重点从物理世界的语用指称意义、社会世界的语用指称意义和心智世界的语用指称意义等方面,对口译过程中译语的选择效果做了顺应因素的分析,突出了口译人员对文化语境的语用认知与等效意义的顺应意识探讨;(2)在动态顺应中,主要探讨了口译过程中口译人员对原语的语用认知和译语选择与顺应效果,从时间指称意义、空间指称意义与心智指称意义和文本顺应等方面分析了口译人员对译语的顺应与选择的具体认知与产生过程,注重语用顺应因素的归纳和译语协商性选择的认知探讨;(3)在前两个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顺应理论的“口译认知程序模式图”,并对“原语的信息输入”、“原语的语效分析”、“双语的认知意义协商”、“译语的等效顺应”、“译语的选择与输出”等五个阶段的构图思路及其影响因素作了解释与说明,阐释了口译人员对译语的顺应与选择的具体认知与产生程序及其影响因素。 研究结果发现:在口译过程中,在文化语境方面,口译人员顺应必须充分考虑到时间指称意义、空间指称意义和心理接受程度等认知意义因素,才能选择出与原语文化语意等效的译语;在动态顺应中,口译人员对原语的认知程度与顺应意识决定了译语形成过程的选择结果及其顺应的语用等效程度;在前两方面研究的前提下,本文构建了基于顺应理论的“口译认知程序模式图”。本研究将会对英汉口译过程中的文化语境顺应和动态顺应及其认知过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