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阿霉素(Adriamycin, ADR)是一种蒽环类广谱抗肿瘤药,对机体可产生广泛的生物学效应,具有强烈的细胞毒性作用,可被广泛的应用于肝癌、淋巴瘤。但静脉注射高剂量的阿霉素会引起严重的毒副作用,如骨髓抑制、免疫抑制和在心脏内蓄积引起的心脏毒性,这些缺点一直限制着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为了提高药物治疗效果,减少毒副作用,国内外很多学者将其负载于脂质体、纳米微粒、聚合物胶束等药物载体系统中。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脂质体类纳米药物载体的研制成功并得到正式批准,纳米微粒作为靶向药物控释载体在医药研究和应用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实验研制了包裹阿霉素的白蛋白纳米粒并将粒径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静脉注射给药后,不仅可以实现药物的靶向性,还可以达到缓释、降低心脏毒性的效果。方法:在预实验的基础上,初步确定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的制备方法,并以载药量、包封率和粒径为评价指标对白蛋白溶液的浓度、溶液pH值、有机溶剂的用量和加入速度、固化剂用量、固化时间等因素进行了单因素考察,并通过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实验设计,最终确定了制备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的最佳处方和工艺条件。在研究中发现,纳米粒胶体溶液在长期储存过程中粒子会发生聚集和沉降现象,并有部分药物游离出来。因此,将纳米粒制成冻干粉针以提高制剂的稳定性,并对冻干工艺进行了优化。用扫描电镜对纳米粒的形状和表面形态进行考察,并用粒径分析仪对粒径分布进行统计。采用动态透析法做体外释放研究,并对释药行为进行模型拟合。稳定性实验:将最佳处方的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冻干制剂于冰箱中4℃密封保存,分别于3个月、6个月、9个月和12个月测定纳米粒的外观、再分散性和包封率,考察其长期稳定性。药代动力学实验:以小鼠为动物模型进行急性毒性实验研究。将小鼠随机分组,每组10只,采用尾静脉注射的方法,分别给从小到大5个不同剂量的阿霉素注射液和白蛋白纳米粒混悬液(包括一个阴性对照组),在两周内观察每组小鼠的存活情况,结果用Bliss法计算原料药和载药白蛋白纳米粒的半数致死量;以SD大鼠为动物模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阿霉素注射液和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制剂进行药代动力学和体内分布情况研究。参考文献,选用内标法,以柔红霉素为内标物,用HPLC法检测给药后不同时间大鼠血浆和组织中的药物浓度,将测得的数据代入药动学软件3p87进行模型拟合和参数运算。结果:通过预实验确定了采用去溶剂化法制备纳米粒。最佳制备处方和工艺为:药物与HSA质量比为1:5,加入缓冲液的pH值为9,搅拌速度为700 rpm,固化时间为12 h。纳米粒冻干后产品外观较好,色泽均匀,易于保存。遇水振摇片刻即分散均匀,用90Plus粒径分析仪测得平均粒径为310.4 nm,大部分粒子分布在200-400 nm范围内。用扫描电镜观察纳米粒为圆球形,表面光滑。体外释放: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的体外释放缓慢,5天内释放药物不足30%。分别用零级、一级、Higuchi和Weibull方程进行拟合,结果显示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符合Weibull释放模型。其释放模型方程和相关系数为ln[-ln(1-Q)]=0.3275lnt-3.0779,r=0.9918。从释放曲线可以看出,纳米粒释放过程没有明显的突释。稳定性考察结果显示,纳米粒在冰箱4℃密封保存1年稳定性良好。急性毒性实验结果显示,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的半数致死量(LD50=27.81 mg/kg)比原料药的(LD50=10.48 mg/kg)明显提高,说明将阿霉素包裹于载体材料中能使药物因缓慢释放而降低药物的毒性。药动学实验表明,阿霉素注射液和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符合三室模型特征,阿霉素注射液的药动学方程为:C=6.57e-1.68t+1.66e-0.32t+1.62e-0.05t;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的药动学方程为:C=7.70e-11.81t+1.75e-0.42t+2.35e-0.03t。通过与阿霉素注射液的比较可以看出纳米粒在大鼠体内的半衰期延长,进一步说明了纳米粒具有缓释作用。大鼠体内分布实验表明,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在肝脏中的靶向性显著提高,而在心脏中的浓度明显减少,达到了降低心脏毒性的目的。结论:用去溶剂化法制备的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具有被动靶向性和明显的缓释性,体内实验结果表明纳米粒能够明显降低心脏毒性。以上数据为进一步研究阿霉素的纳米给药系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