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在我国四川眉山、湖北武穴等地发现有苗期油菜菌核病发生,可能由菌核直接萌发产生的菌丝侵染油菜茎基部所致。为此,本文对核盘菌菌核的菌丝型萌发特性进行研究,探究菌核吸水后的萌发动态以及土壤湿度、菌核龄、温度、pH等对菌丝型萌发的影响,以及菌核进行菌丝型萌发后其萌发子囊盘的数量的变化;确定菌核进行菌丝型萌发后产生的菌丝能否侵染油菜;分析水通道蛋白的基因、细胞壁合成相关基因、黑色素合成相关基因以及致病相关基因在菌核菌丝型萌发过程中的表达模式,为深入探讨苗期油菜菌核病的发生原因提供参考。研究结论如下:1.菌核在水中吸水迅速,2hr左右接近饱和,其质量是吸水前的2.10倍。核盘菌菌核可以像小核盘菌菌核、白绢菌菌核一样进行菌丝型萌发,菌核吸水后在4d时开始萌发,11d左右萌发率达到100%。菌丝型萌发初期,皮层细胞蛋白体含量并未减少。2.菌核在干燥土壤(-52kpa)萌发率极低,土壤湿度越大越利于菌核的菌丝型萌发。干湿交替处理抑制核盘菌菌核的菌丝型萌发。菌核龄越小的菌核萌发较早,萌发率较高,7天后菌核的萌发率差异不显著。20.0℃-27.5℃适于菌丝型萌发,温度低于10.0℃或高于30.0℃都不利于菌核进行菌丝型萌发。pH在3.0~8.0时,4d时菌核萌发率随着pH值的增加而降低,pH值为3.0时萌发率最高。此外,菌核进行菌丝型萌发之后仍能继续萌发产生子囊盘,但产生子囊盘的数量较少。3.在外源营养存在的条件下菌丝尖端的分支数增加。通过对菌丝内的细胞核,脂质体,糖原的染色观察发现,在无营养条件下菌丝内仍具有一定量的能量物质。分别将吸水萌发后的菌核和在PDA上萌发后的菌核置于健康离体油菜叶片上,观察发现吸水萌发后的菌核致病力较弱,油菜叶片发病率在5%以下;而在PDA上萌发的菌核的致病力强,油菜叶发病率达到55%以上。同样,吸水萌发的菌核引起油菜幼苗茎基部发病的发病率也远低于PDA上萌发的菌核对应的发病率。核盘菌对油菜茎基部和茎部致病力较强,对下胚轴和主根的致病力较弱。在田间,菌核萌发产生的菌丝可侵染油菜茎基部,引起苗期菌核病,发病率为5.0%-11.7%。4.鉴定了8个核盘菌AQPs基因,其中AQP2、AQP4、AQP5和AQP7基因的表达量在菌核菌丝型萌发过程中逐渐升高。黑色素合成相关基因PKS1和YG1在菌丝型萌发过程中下调表达,THNR1在菌丝型萌发3d,6d时上调表达。草酰乙酸水解酶基因Ss-oah1仅在菌核菌丝型萌发3d时上调表达,可能参与菌核的菌丝型萌发。细胞壁降解酶cwde1、cwde6和cwde10在菌核菌丝型萌发过程中上调表达且表达量逐渐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