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糖尿病足溃疡是糖尿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有效促进糖尿病足溃疡创面的愈合是治疗中最重要的环节,而在诸多参与创面修复过程的因素中,创面组织中血管的新生又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内皮祖细胞是一种可以定向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具有促进血管新生及溃疡组织修复的作用,其早期位于骨髓中,当机体组织损伤时即被动员至外周血并归巢至损伤组织发挥作用。然而,在糖尿病状态下,这一过程从动员阶段起即被抑制。因此,如何修复这一过程尤为重要。解毒通脉方是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的经验方,临床上用于瘀毒阻络证的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对于促进创面愈合,改善临床症状有较好的疗效。目的:观察解毒通脉方对瘀毒阻络证糖尿病足溃疡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对内皮祖细胞的干预作用,从而评价解毒通脉方对瘀毒阻络证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创面愈合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本研究共纳入统计瘀毒阻络证糖尿病足溃疡患者60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在给予相同的基础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解毒通脉方口服,对照组给予羟苯磺酸钙分散片口服。于0天、7天、14天、21天记录两组患者的创面面积、临床症状,于0天、21天记录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以计算有效率,评估解毒通脉方的临床疗效。于0天、7天、14天、21天分别抽取两组患者的静脉血,通过流式检测法检测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数量,来观察内皮祖细胞的动员情况;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VEGF及SDF-1α的含量,来探讨解毒通脉方干预内皮祖细胞动员的可能机制。在0天、7天、14天、21天时分别取两组患者的溃疡组织,Elisa法检测组织中VEGF、bFGF的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治疗前后(0天、21天)溃疡组织中毛细血管密度,观察内皮祖细胞的归巢情况,并探讨解毒通脉方干预内皮祖细胞归巢及其参与组织修复的可能机制。结果:1.临床疗效:在创面面积、疼痛、冷感、经皮氧分压、中医证候积分方面,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在0-7天、7-14天、14-21天三个时间段,治疗组的创面面积,疼痛、冷感、经皮氧分压积分均呈现下降趋势,其中创面面积和经皮氧分压积分在7-14天趋势明显;疼痛和冷感积分在0-14天趋势明显。在ABI方面,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在治疗后相比也无明显差异。(P>0.05)。在总有效率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机制探讨:在EPCs的动员方面,在第7天、14天、21天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可以增加EPCs 的动员(P<0.05),治疗组的动员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第7天、14天、21天,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可以提高外周血中VEGF、SDF-1α的含量(P<0.05),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第7天、14天、21天,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使溃疡组织中VEGF、bFGF的含量增加,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在0-7天、7-14天、14-21天三个时间段,治疗组的EPCs动员、外周血中VEGF、SDF-1α含量以及组织中VEGF、bFGF含量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EPCS动员及外周血中SDF-1α含量在7-21天趋势明显,外周血中VEGF含量在7-14天趋势明显,组织中VEGF、bFGF含量在14-21天趋势明显。相关性分析显示:外周血中VEGF和SDF-1α的含量、组织中VEGF和bFGF含量与内皮祖细胞数量均有显著的正相关性(P<0.05)。在溃疡组织毛细血管密度方面,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所增加(P<0.05),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解毒通脉方可以有效的缓解瘀毒阻络证糖尿病足溃疡患者的冷感、疼痛,改善经皮氧分压,减小创面面积。2.解毒通脉方可以促进瘀毒阻络证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内皮祖细胞的动员,其机制可能与提高外周血中VEGF和SDF-1α的含量有关。3.解毒通脉方可以促进瘀毒阻络证糖尿病足溃疡患者的内皮祖细胞参与溃疡组织修复,其机制可能与提高溃疡组织中VEGF和bFGF的含量,增加溃疡局部毛细血管密度有关。综上,解毒通脉方可以较好的改善瘀毒阻络证糖尿病足溃疡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创面愈合。探讨其可能机制为解毒通脉方通过提高外周血中VEGF和SDF-1α的含量增加内皮祖细胞的动员,从而提高溃疡组织中VEGF和bFGF的含量以及增加溃疡局部毛细血管密度来参与组织修复,促进创面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