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体质弱势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an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江苏省体质弱势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调查体质弱势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分析他们体育锻炼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不同体育锻炼形式对心理健康的干预作用,并提出改善其心理健康状态的干预措施。 体质弱势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融当代大学生的共性与自身的特性于一体。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给体质弱势大学生们的心理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虽然这一群体占大学生整体的比例较少,如不重视这方面的研究和工作,将不利于体质弱势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也不利于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校园环境的营造,更严重影响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经文献资料的研究,关于体质弱势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并不多见,且多集中在分析体质弱势大学生产生的原因及其体育锻炼行为特点的方面。因此,本文从历史和现实的高度出发,以战略的角度来研究体质弱势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 本研究结果表明:83.35%的江苏省体质弱势大学生具有积极的体育态度。大多数学生把健身保健作为参加体育锻炼的首要动机。其从事的体育锻炼项目总体上呈现出多样性,但主要集中在难度较低、对抗性不强、非剧烈性运动的项目上。在体育锻炼的频率上,男生好于女生,农村学生好于城镇学生。体质弱势大学生的锻炼时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两头小、中间大的纺锤形,与他们所持的体育态度并不存在简单的正比关系。在体育锻炼的强度上,男生要好于女生,而且随体质弱势的类型变化而变化。残疾或身患疾病的体质弱势大学生大部分选择了小强度的体育锻炼,体质虚弱型的学生选择了中等或高锻炼强度。 江苏省体质弱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低于全国大学生组和全国青年组,存在性别、年级、专业、生源地等方面的差异,且具有动态性、特定性、潜在性等本质特征。其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育锻炼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主要受到运动量、体育锻炼的项目、体育锻炼后心理体验等因素的影响。中运动量具有最大的心理健康效应。个人类锻炼项目更有助于增强自我概念,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集体类锻炼项目更有助于培养体质弱势大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会规范意识。体育锻炼后的心理体验与体质弱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同步变化趋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体会到的积极情绪越多、消极情绪越少,其心理健康水平越高。 具体体育锻炼形式和心理健康的干预有以下四点:1、培养体质弱势大学生良好的体育价值观;2、培养体质弱势大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3、改革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法;4、制定运动处方,加强体质弱势大学生体育锻炼的针对性。 本文的研究将对江苏省体质弱势大学生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变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干预措施。
其他文献
随着时代的进步,体育的社会关注度正随着职业体育的发展不断地加大,对各类体育信息的报道铺天盖地。特别是近十年网络媒体的飞速发展,使得体育报道早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体育赛事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