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美国后现代文学的先锋派之一,约翰·霍克斯的反传统写作手法使其在当代文坛颇具影响力。霍克斯的作品充斥着色情的元素,在其虚构的文学世界中,通过主人公混乱的心理独白,揭示压抑的社会现实,以及当下人们对人性自由迫切的渴望。《血橙》是霍克斯的代表作之一。纵观国内外研究,评论者主要从其文学形式、写作手法及美学等角度进行剖析,而鲜有人将其与巴赫金的狂欢话诗学理论相结合。因此,本文拟从狂欢化诗学的角度着手,揭示这部小说中蕴含的的狂欢化特征以及它所体现的对人性自由的追求。本论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论组成。引言部分首先简述了约翰·霍克斯生平以及《血橙》故事梗概,其次总结了国内外对该小说的研究现状,而后扼要地介绍了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为后文各章节的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一章主要分析伊利里亚作为狂欢化场景所具备的特征。伊利里亚是一个远离外界的小岛,在这里没有四季更迭,只有日出日落,更重要的是,所有的制度以及道德都可以暂时弃之一旁。在这座享有“治外法权”的小岛上,主人公休和凯瑟琳渐渐摆脱了传统道德的束缚,实现了对昔日自我的“脱冕”。第二章主要聚焦于小说的狂欢化语言以及怪诞人物形象。在小说中,霍克斯一改传统小说的创作风格,他大量运用带有暖昧色彩的词语、戏仿的写作手法、以及性爱场景的描写等等,使得《血橙》具有浓烈的狂欢化色彩。此外,小说主人公呈现出怪诞的人物形象,哄笑与戏谑也增加了小说的狂欢化氛围。第三章从微观对话与宏观对话的角度,进一步揭示小说的狂化化特征。该小说的对话特征主要体现在不同的人物之间、西里尔矛盾的自我之间以及作者与主人公之间的对话关系之中。其中,主人公西里尔似是而非的语言风格暴露了其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不同人物之间的言语交锋反映出不同价值观的的冲突与对话,小说家霍克斯时而现身文本世界,与他笔下人物展开对话,等等。微观层面、宏观层面的对话显示了霍克斯重视平等对话,体现了对他者意志的尊重,凸显出小说的狂欢化特征。结论部分进一步总结了《血橙》在场景、人物、语言以及对话性上的狂欢话特征,以及休和凯瑟琳如何在霍克斯构建的狂欢世界中逐渐摆脱昔日的自我,进而揭示了小说中所蕴含的对自由永无止境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