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顾印愚是西蜀派诗人杰出代表之一,他年少成名,博览群书,留有《成都顾先生诗集》十卷,补遗一卷,存诗七百余首。他也集诗成联,留有作品《宋锦贉题》。 本文通过细读《顾印愚集》,并在整理分析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围绕顾印愚其人及诗歌等方面进行论述。绪论部分主要从顾印愚的研现状以及研究意义进行整理分析,对顾印愚其人、其诗、其集联、其书法等方面有一个总体把握。文章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是顾印愚的生平。主要论述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顾印愚是西蜀派诗人杰出代表之一,他年少成名,博览群书,留有《成都顾先生诗集》十卷,补遗一卷,存诗七百余首。他也集诗成联,留有作品《宋锦贉题》。
本文通过细读《顾印愚集》,并在整理分析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围绕顾印愚其人及诗歌等方面进行论述。绪论部分主要从顾印愚的研现状以及研究意义进行整理分析,对顾印愚其人、其诗、其集联、其书法等方面有一个总体把握。文章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是顾印愚的生平。主要论述其家世生平和交游情况,对他的一生作简要梳理,以便更加全面的加深对其诗歌创作的理解。第二章为顾印愚诗歌的情感内涵。本章以顾诗为研究对象,在细读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顾诗中主要蕴含的六种情感,分别为命运坎坷之苦、感伤时事之痛、羁旅思乡之愁、感慨离别之伤、怀亲念友之思、登高怀古之叹。第三章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主要从善于用典、精于炼字、风格沉郁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具体展现诗歌的特色。第四章主要分析顾印愚的集联成果《宋锦贉题》。集诗成联并以精美的便条加以保存,多集唐宋名句。本章从内容和情感入手,分析顾印愚集联所表达的情感,以及联语中所体现的意趣和追求。
通过上述分析,希望能够尽可能的把握顾印愚以及其诗歌的整体面貌,能够浅浅窥探出顾印愚的魅力,希望引起人们对顾印愚其人其诗的重视。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四十年间,党和政府带领人民在进行国内各项改革,对外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探索中,产生了影响世界的中国话语,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正是在这一政治话语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幸福美好生活,摆脱贫困,为世界文明发展史写下靓丽的篇章。走进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有能力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在全球话语体系中的地位。 我国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最庞大的政治经济实体,中国特色社会主
1949年3月,随着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党的工作重心开始从农村转向城市;于是,城市成为了中国共产党执掌政权的首要空间。从1949年到1952年,在执政基础相当薄弱、治理经验严重不足的城市空间,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实现有效治理和秩序重构的?这是贯通全文的核心问题。本文的问题意识是:在权力的组织解释背后,权力的秩序重构和巩固是否还有更深层次的运行逻辑?即本文尝试通过深入到组织背后去理解和阐释中国
由于全球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及西方国家自身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导致欧洲部分国家出现了严重的债务危机,危机所到之处,出现了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社会矛盾日益加深,族群或种族冲突越来越严峻,传统的民族国家观念以民族分离主义的姿态开始回归。尤其是在多民族国家中,少数民族与主体民族间的爆发出经济、社会和文化冲突,民族自治地区与中央政府展开政治利益博弈,如何处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是现代民族国家必须解决
在“伊斯兰国”等恐怖组织的蛊惑下,“外籍战士”的流动呈现出全球化的特点。欧美国家也无法置身事外,“生产”了大量的“外籍战士”进入伊叙地区进行“圣战”。但在此过程中,存在一个令人困惑、有待回答的现象:为何不同的欧美国家在“输出”“外籍战士”数量上存在明显差异?基于“外籍战士”本身的激进性和跨国流动性,本文拟从国家抑制其出走的意愿和能力两方面入手,对这一问题进行考察。通过考察,本文认为,移民融入程度和
在总预算有限的条件下,援助国必须依据一定的标准对援助资源进行分割,决定援助的对象和多寡,日本也不例外。21世纪以来,曾经盛极一时的日本对华政府开发援助不断削减,走向终结;而长期并未受到日本特别重视的对印政府开发援助却逐步攀升,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增长势头。围绕日本政府开发援助政策中的这种国别性和阶段性“双重标准”,显然不能简单地以战略考量一言以蔽之。 究其实质,援助国在政府开发援助中兼具“经济人”角
叶适政治思想中的制度思维特色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既有研究较为笼统的分析叶适的制度思考,对政治制度的具体含义不加辨析。在此基础上,本文把政治制度具体细化为纪纲和法度两个概念,指出叶适提出了一套包括制度释义、制度归因和制度改革三部分在内的政治制度学说;并且在历史语境主义方法论的启示下,认为政治制度学说不仅是叶适对宋朝积弊丛生的现实做出的回应,也是他与理学家进行话语斗争的产物。第一章从政治背景、社会文
葫芦意象从《诗经》时代片段式的描绘与抒写,经汉魏晋时期文人诗歌的发展,至唐代,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意象群体系。本文以查检统计的229首含葫芦意象的唐诗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对葫芦别称之衍变及意象群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和梳理,正文辅以数据统计与归纳、文献学研究以及文本分析研究的方法,将葫芦意象主要分为“瓠葫芦”意象、“匏葫芦”意象、“瓢葫芦”意象、“壶天葫芦”意象以及以葫芦为统称的“葫芦”意象这五大类,进一
“鲧復生禹”神话出自《山海经·海内经》,原本表示鲧禹之间具有生命和事业的双重继承关系,尤其强调禹对鲧治水事业的继承。后逐渐演变为“鲧腹生禹”神话,叙述鲧被殛死,剖而产禹的奇异故事。本文拟以“鲧復生禹”神话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古籍文献出发,结合民俗学、神话学、人类学理论,首先释读“鲧復生禹”中的“復”与“生”。再从“鲧復生禹”神话情节演变中的三个关键要素入手,分析由“復”而“腹”、由“
“扶桑”最早出自《山海经》“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句,梳理“扶桑”演变历程,发现,“扶桑”的仙话为“扶桑”的历史化演变提供了内容和叙述模式上的参考与借鉴。 汉代《海内十洲记》“扶桑”叙述模式为“地方+仙人活动场所+扶桑树+生活环境+仙人的职责能力”,东晋时期的《枕中书》“扶桑”叙述模式变为“仙人+地方+扶桑树+仙人生活情况+附近地方与仙人”,魏晋六朝时期“扶桑”的仙话演变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