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试验于2018年4~8月在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现代化温室和塑料大棚内进行。试验以黄瓜品种“长春密刺”为试材,利用盆栽试验方式,设置不同水平的尖孢镰刀菌处理,通过定期测定和分析土壤中尖孢镰刀菌种群变化动态与黄瓜枯萎病发病状况以及尖孢镰刀菌不同水平处理对黄瓜生长的影响,明确尖孢镰刀菌的临界浓度;同时,利用前期试验筛选出的木霉菌809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适宜浓度,与确定临界浓度的尖孢镰刀菌进行互作盆栽组合试验,通过定期检测和分析土壤中的木霉分生孢子、木霉厚垣孢子、尖孢镰刀菌的种群变化动态以及黄瓜幼苗生长的作用效应,明确尖孢镰刀菌影响木霉菌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种群数量的差异、木霉菌种群数量对尖孢镰刀菌种群的影响,确定木霉菌与镰刀菌互作中种群数量的变化动态以及二者的种群数量与黄瓜枯萎病发病情况、黄瓜生长状况的相关性,为木霉菌在设施黄瓜枯萎病生态防治与促进黄瓜高产生产的综合利用奠定理论基础,为木霉菌的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持。研究结果如下:1、10~2、10~3、10~4、10~5、10~6、10~7cfu/g尖孢镰刀菌孢子浓度处理,对黄瓜的形态指标、物质积累量指标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在出苗后的18d,当接菌浓度达到10~4cfu/g,即T3时,各指标变化趋势明显,当接菌浓度大于10~5cfu/g,即T4时,各指标变化趋于稳定。不同浓度的尖孢镰刀菌处理,对黄瓜的生理指标和抗逆性指标均存在影响,在出苗后的18d,当接菌浓度达到10~4cfu/g,即T3时,硝态氮含量具有显著的提升,当接菌浓度大于10~5cfu/g,即T4时,硝态氮含量变化趋势稳定;可溶性糖含量、蔗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等指标整体呈现先上升再下降的变化趋势,在出苗后的18d,当接菌浓度达到10~4cfu/g,即T3时,各指标变化显著,当接菌浓度大于10~5cfu/g,即T4时,各指标变化趋势稳定;还原糖含量的变化不明显;在出苗后的18d,当接菌浓度达到10~4cfu/g,即T3时,丙二醛含量具有显著的提升,当接菌浓度大于10~5cfu/g,即T4时,丙二醛含量变化稳定;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多酚氧化酶活性整体呈现先上升再下降的变化趋势。2、10~2、10~3、10~4、10~5、10~6、10~7cfu/g尖孢镰刀菌孢子浓度处理,对土壤中酶类的活性和土壤中枯萎病病原菌数量造成了影响,其中土壤蔗糖酶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在出苗后18d,随着尖孢镰刀菌浓度的升高,蔗糖酶活性逐渐降低;土壤脲酶活性先升高再降低,在出苗后18d,无菌水对照的脲酶活性最高;土壤蛋白酶活性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在出苗后18d,无菌水对照、T1即10~2cfu/g尖孢镰刀菌浓度处理、T2即10~3cfu/g尖孢镰刀菌浓度处理的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土壤磷酸酶活性变化趋势不明显,不具有规律性。随着处理天数的增加,土壤中枯萎病病原菌数量呈现逐渐升高的变化趋势,且在出苗后18d达到最大值。3、10~2、10~3、10~4、10~5、10~6、10~7cfu/g尖孢镰刀菌孢子浓度处理,对黄瓜枯萎病的发生规律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发病率和病情指数逐渐升高。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土壤中接种尖孢镰刀菌的浓度与发病率、病情指数均存在相关性。其中,T1、T2土壤中尖孢镰刀菌数量与发病率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T2土壤中尖孢镰刀菌数量与病情指数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他处理均达到显著水平。4、浓度为10~4cfu/g的尖孢镰刀菌与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809浓度为10~4、10~5cfu/g的厚垣孢子和浓度为10~4、10~5cfu/g的分生孢子互作,对黄瓜生理指标和根际土壤存在一定的影响。在接种后的22d,各指标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其中过氧化物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抗坏血酸氧化酶活性、多酚氧化酶活性、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等指标的M4,即尖孢镰刀菌与厚垣孢子10~5cfu/g互作条件下,受到厚垣孢子的影响,酶活性与其他处理和对照相比显著提高;丙二醛含量、质膜透性、脯氨酸等指标,仅接种尖孢镰刀菌10~4cfu/g的对照1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和无菌水处理的对照2。土壤蔗糖酶、土壤脲酶、土壤蛋白酶等活性变化趋势不明显;土壤磷酸酶活性整体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在接种后22d,仅接种尖孢镰刀菌的对照1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和对照2。土壤中枯萎病病原菌和木霉菌孢子数量均呈现逐渐上升的变化趋势,其中尖孢镰刀菌的孢子数量上升缓慢,尖孢镰刀菌与厚垣孢子10~5cfu/g互作处理,即M4,对尖孢镰刀菌的影响最大,木霉菌孢子含量最多,尖孢镰刀菌孢子量最少。5、浓度为10~4cfu/g的尖孢镰刀菌与哈茨木霉809浓度为10~4、10~5cfu/g的厚垣孢子和浓度为10~4、10~5cfu/g的分生孢子互作条件下,对黄瓜枯萎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效果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病原菌10~4cfu/g与木霉菌厚垣孢子10~5cfu/g互作,即M4病情指数最低,防治效果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