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曲"病(水肿病)是藏医临床常见疾病,属于藏医大痨病。本文主要致力于全面梳理藏医"目曲"病诊治实践的演变过程并深入研究其独特的诊治理论。"目曲"病因主要是由因消化不良引起,时刻侵害着病人的生命,严重影响着病人的身心健康。自古以来,藏医学就高度重视该病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大量的验方;取得了有目共睹的疗效。作为藏医药事业的接班人,秉承历史传统、挖掘古籍经典、发扬藏医精髓是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虽然"目曲"病的诊治在藏医古籍资料及医典、验方中有着丰富的记载,但大多处于分散状态,整理起来仍有较大的难度。"目曲"病在临床上病因较为复杂,且多伴有并发因素,诊断有一定难度,并且当代很多藏医医生还未能使该病进行深入研究,倾向于西医疗法,导致临床疗效达不到藏医应有的作用。在此,笔者结合各个时期藏医古籍文献,梳理藏医"目曲"病的诊治实践,从而分析了不同时期的诊治理论与水平。同时,以藏医理论为主,结合中西医相关理论进行对比研究,分析"目曲"病藏医诊治的独特性。通过对"目曲"病诊治的历史考察,将其独特的理论用到临床实践,从而为诊治理论及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这就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本文运用历史学、人文学、对比研究等方法对藏医古籍文献进行梳理,并结合藏医临床实践探讨"目曲"病诊治理论:一、藏医"目曲"病诊治实践的历史演变。具体分四个时间段。1、西藏原始社会时期:藏医"目曲"病虽没有具体的名字,认识也比较模糊,但也存在着预防该病的朴素意识。2、悉补杰部落至吐蕃王朝时期:通过三部经典医著,论证藏医诊治"目曲"病的发端。3、西藏地方分裂割据至甘丹颇章政权时期:通过这一时期的十部藏医经典分析当时诊治的水平及历史演变,说明"目曲"病的诊治受《八支集要》影响较深,而《四部医典》是到目前为止诊治该疾病最高水平的论著。4、西藏和平解放至今:因受现代诊断手段的出现和中西医学的影响,诊治水平不但没有提高,反而有所下降。从不同时期藏医"目曲"病的诊治历史演变来看,不但要深入研究和继承发扬藏医的精髓,还要有机结合现代医学的优秀成果,从而不断提高藏医"目曲"病的诊治水平。二、对藏医"目曲"病独特理论的研究。1、藏医古籍文献分析:"目曲"病的名字取法、异名、性质等。首先,从难易、症状、功用等方面说明"目曲"病取名的原因;其次,分析黏糊病、少尿病等异名说法的原因;再次,从藏医角度提出"目曲"病的寒热性、水与隆、消化不良等说法,进而分析属于"目曲"病的条件。2、病因分析:根据藏医学的基本观点,致病内因是人体三因素及黄水、血液的非正常变化,而致病外因是藏医胃火热;同时,通过藏医古籍文献与中西医对水肿病的病因分析的对比研究,论证藏医的独特性。3、分类研究:分析《四部医典》中所讲的十五个分类,并根据部位、性质、三因素、外因进行详细分类。4、病理研究:通过对比中西医对水肿病的病理认识,说明藏医总体病理与分类病理,进而系统分析病理过程,提出研究胃火热对病理认识的重要性。5、病症研究:水肿程度区分"嘉布"病、"沃尔"病与"目曲"病的不同。根据对三因素及寒热症状的诊断,以免混淆误诊。6、治疗难易程度研究:根据寒热性质、病人的性别年龄、化验液体、是否并发、水肿部位、心理等六个因素以及观察脉、尿等二十个指标决定治疗的难易程度,从而为今后藏医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7、治疗原则研究:根据《四部医典》的五步治疗法,分析热性水肿转为寒性水肿、补胃火热、水分吸收、水与隆分解、泻治疗法以及穿刺疗法的依据,提出具体治疗措施,辩证分析食疗、行为治疗、药物治疗、外治疗法等。8、康复研究:在康复过程中通过饮食、行为、药物、外治进行理疗,说明藏医治疗的独特性。9、预防研究:提出通过注意饮食、行为、化学药物的正确使用、健康的心理因素四个方面进行预防。10、临床建议:今后藏医如何提高"目曲"病的诊治,准确诊断、辨证施治是关键,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结合是最重要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