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布设双排抗滑桩受力特性试验研究

来源 :长安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ccb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排抗滑桩作为一种新型的组合型超静定结构的支护体系,因具有刚度大、扰动小、支挡效果好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大型滑坡灾害治理工程中,但由于双排抗滑桩支护体系作用复杂,滑坡推力在前、后排抗滑桩分配比例尚未明确,在实际双排抗滑桩设计时,工程师对前、后桩受力比例通常按1:1或1:2设计,难免会造成材料浪费或产生安全隐患,并且目前双排抗滑桩的破坏模式机理不明确,相关研究较少,因此对双排抗滑桩的分担比例和破坏模式有待深入研究。本文进行平行布设有连梁双排抗滑桩模型试验,研究排间距为5h时,双排桩在极限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特性,通过对试验数据的整理分析,得到该类型双排抗滑桩的滑坡推力分配比例以及弯矩分布规律和桩体的破坏模式等,并与排间距为5h的平行布设无连梁双排抗滑桩试验结论进行对比、分析,选出最优支挡类型,最后采用ABQUS数值模拟软件以模型试验为原型进行计算,验证模型试验的合理性。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在极限荷载作用下,平行布设有连梁双排桩支挡效果、抗侧限强度远优于平行布设无连梁双排抗滑桩。(2)双排桩桩身弯矩分布皆呈“S”形,滑面位置弯矩几乎为零;两组试验前、后排弯矩比分别为1:1.5、1:1.8。除了桩顶外,后排桩与前排桩滑坡推力比均大于1,均值为1.36;土体抗力比均小于1,均值为0.57。(3)有连梁双排桩桩体在极限荷载作用下,发生的变形可分为三阶段,依次为:弹性变形阶段、塑性变形阶段和破坏阶段。而无连梁双排桩仅存在弹塑性变形阶段和破坏阶段。(4)两组试验桩体破坏模式相似,皆为弯曲破坏,呈“S”形变形,后排桩破坏程度>前排桩破坏程度,有连梁试验桩体破坏位置更远离滑面,具体为:桩身产生两塑性铰,滑面上、下两侧发生受弯破坏。具体为桩体靠近滑体侧,滑面以上产生挤压破坏,滑面以下产生张拉破坏,相反,背离滑体侧,滑面以上产生张拉破坏,滑面以下产生挤压破坏。(5)为了更经济、合理、有效的治理体积规模较大的滑坡灾害,建议采用有连梁双排抗滑桩类型,设计时前、后排桩体受力分摊比例建议为1:1.3~1.4,并加强距滑面以上h1(1/5桩长)至滑面以下h2(1/6桩长)范围内的受弯强度。
其他文献
当前,农民仍是中国社会结构的基础。社会转型的不断加剧、利益结构的高度分化和利益矛盾的日益激化致使农民维权行为成为一种频繁的社会现象,并呈现出诉求内容的经济性与政治
在土木工程的建设中,混凝土材料是应用最多也最为重要的建筑材料。随着我国近年来相关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现阶段的混凝土相关技术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与此同时人们对混凝
本文通过对金州湾海域周围环境及地表水现状、水的来源及水质状况的调查,分析了金州湾海域污染的主要原因,提出了现阶段污染防治办法及远期治理规划.即:1、增加西海污水处理
纳米催化材料的性能主要由粒子尺寸、形貌和界面决定,即活性位点的电子及几何结构.尺寸、形貌可控的纳米催化材料的合成及其反应性能的研究,即催化剂的构效关系,一直是催化领
近年来,随着数字出版技术日益完善和数字出版传媒产业的蓬勃发展,社会对数字出版人才的需求逐年递增,国内各大院校特别是高职院校纷纷设立了以网络编辑为代表的数字出版专业。本
问题是数学的核心,是思维训练的载体。该文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从创设童话情境、操作情境、游戏情境、生活情境等方面阐明低年级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途径。
建立一个文化自信、学术自主、实践自觉的中国民俗学学派是当代民俗学者的使命与担当。文化自信是学术研究的基石,是由学者的家乡风土、家风家训、授业导师以及现实环境、学
买卖双方在高层会谈顺利的基础上签订合同,营销人员则是要借助自身的能力,解决销售的问题。现阶段煤炭销售为企业的效益服务,做好销售的工作,对企业的实际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
“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
报纸
在研究生科研、就业等各方面压力日益加重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呼唤审美意识,只有在审美意识的介入下,才能更好的把握人的自觉、自由本质并发挥人的本质力量,才能更好的确立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