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萨尔曼·拉什迪(Salman Rushdie)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文坛上最引起轰动的作家之一。他是当今文坛上的领军人物,被誉为“后殖民”(Post-colonial)文学的“教父”。《午夜之子》(Midnight’s Children)让他获得了国际声誉,二〇〇八年荣获为纪念布克奖设置四十周年特设的“最佳布克奖”。《伦敦书评》认为这本小说是“印度小说最新、最出色的贡献”,同时,《纽约书评》赞誉其是“这一代人英语世界出版的最重要的书籍之一”。小说的主人公Saleem将家庭和个人的命运与历史巧妙地结合了起来,即涉及了印巴分治前后的历史,社会的变革和动乱,也包含了幻想、神话等多元文化,堪称一本包罗万象的经典之作。本文基于巴赫金的对话理论,结合小说的时代背景,从复调性对话和狂欢性对话两个方面,揭示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多元文化环境,以及在这种多元化的环境下,各种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交流与冲突。对话是巴赫金理论的核心。在巴赫金看来,对话是不同文化及语言在多元化文化环境中的存在方式。复调和狂欢是巴赫金对话理论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本篇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简单介绍萨尔曼·拉什迪及作品《午夜之子》,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论文论点和结构。第二部分介绍本篇论文的理论基础——巴赫金对话理论。第三部分从大型对话和微型对话两个方面来分析《午夜之子》中的复调性对话。大型对话主要体现在主人公和作者之间,以及文本中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文化之间。微型对话主要小说中所展现的多声部特征和双声语特征。每一个在小说中出现的主体都具有独特的、与其他人的话语不融合的声音。第四部分从小说中所展现的艺术思维狂欢下的脱冕与加冕及肉体物质原则下的狂欢化形象来分析文本中的狂欢化对话特征。第五部分对全文的内容做一个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