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空间与文学空间——多丽丝·莱辛小说研究

来源 :四川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efire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战后,英国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女小说家,素有“文坛老祖母”和“文坛常青树”之称的多丽丝·莱辛(DorisLessing,1919-)是其中的佼佼者。作为二十世纪经典作家之一,莱辛作品涉及的题材和内容十分丰富,20世纪重要的政治运动(反种族主义、女权运动、冷战、核战争等)和学术思想(存在主义、荣格心理学、神秘主义等)均或多或少地反映在她的作品中。迄今,她出版小说25部,戏剧3部,短篇故事集15部70多篇,诗集1部,歌剧2部,散文集7部,自传2部。正是凭借如此勤奋的耕耘,多丽丝·莱辛不仅成为英国当代最负盛名女作家,战后最具风格的杰出女作家之一,而且,成为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莱辛的作品受到了世界各国文学读者的欢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评论界一直持续对莱辛的关注,运用各种批评理论和研究方法对其作品进行阐释的专著和论文络绎不绝。尤其是她作品中的政治与女性等诸多代表性的主题,受到了研究者的极大关注。关于莱辛的各种语言文字的译本、研究论著和论文充分体现了世界文坛对莱辛作品的偏爱与重视,也体现了莱辛文学的世界性。世界各国的学界共同讨论莱辛已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都市与现代性有着天然的联系,莱辛的作品无不浸染着现代都市的色彩。都市空间和都市文化这一问题,在她有的作品中,表现得完整而充分;在有的作品中则表现得零散而片断。长期以来,批评者对她都市里的身影视而不见,忽略和遗忘了她创作中的现代都市的宝贵细节。然而正是在这种“不在场”之中,我们可以探索现代都市对莱辛的影响以及对她的艺术形式的浸染和渗透。可以说,从都市空间的角度研究莱辛则完全是一个空白,莱辛对伦敦现代化和都市化的个人体验以及都市的本体的思考却被忽略了。此点成为本文立论的前提。   本论文采用问题式研究模式,围绕莱辛的都市空间的书写展开论述。20世纪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征在于世界范围内工业社会向都市社会的转变,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对都市空间不断进行重构,而都市化是资本建立其稳固基础的必然要求,同时,由于城市是日常生活、使用价值消费以及社会再生产的场所,作为区域性的具体地点,它是全球化矛盾最突出、最尖锐的地方。现代性来源于现代都市生活,而且,现代性构成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工业资本主义文化逻辑。因此,都市空间不仅成为都市问题及其文化问题的不可回避的场所,而且也成为现代性组织与意义的媒介。   本论文回避传统文学评论“三段式”的写法(作家、作品和社会背景),以文本本身为主,突出问题意识。通过莱辛的都市空间书写这个典型个案,揭示都市问题,指出现代性的矛盾及危机。在启蒙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的张力结构中,暴露了西方现代社会和文化中的基本冲突:客体与主体,秩序与混乱,日常生活与乌托邦等等。审美现代性不仅脱胎于启蒙现代性,而且对后者有一种挑战、批判和否定的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说,莱辛的小说创作的积极意义便昭然若揭。   其次,本文立足于文学文本的细读。本论文既尊重新批评的文本细读传统,又意识到精英主义推崇备至的高雅文化观和纯文学观的局限性。以传统的文本研究方法论为基础,从文化批评的视野进行文化和历史分析。将“读出文本”和“读入文本”结合起来,不仅把文本放置到一个更开阔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中予以关照,而且,仔细考察这些社会历史文化的因素在文本中留下的痕迹及文本对它们产生的影响。这样做,不是有意忽视考察宏大叙事的成就,而是希望再次关注个体文本,因为它们是任何宏大叙事的坚实基础。通过对这些具体文本的细读,才能从这些各种这样的文本碎片中挖掘出都市的建构和想象。   另外,在研究方法上,本论文采取跨学科的文化研究。从文化批评的角度解读莱辛小说中所构建的伦敦,并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剖析,研究20世纪中后期国际大都会--伦敦在文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中的建构。不仅研究文学文本,还需研究其他类型的文本,如建筑、城市规划、图片资料等有助于建构都市文化想像的材料。正是在文化研究的视野下,文学文本失去了纯粹客体的地位和本体论的性质而成为某种特定社会历史关系的无意识表述。   这里,本文既细读莱辛小说中所构建的伦敦,又细读伦敦--这一城市文本,而且,研究这二者建构出来的语境(即文本与文本之间的指涉)。在这个想像与真实的旅程中,在这个互文本的世界里,通过分析和研究,我们发现:一方面,小说的形式可作为传达意识的空间,莱辛对小说的形式探索,整合了这种社会空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地理史与空间理论在当代文学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性属与阶级不仅仅简单地、被动地反映地理学过程。这种对文学语境化、历史化的解读,必然要求我们从文学场的角度思考文学,即意味着从一个空间结构和关系结构中考察文学意义的生产。   本文除导论和结语外,分为六章。   导论“都市空间、文学空间和莱辛”论述了本文的选题意义、学术价值、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梳理了列斐伏尔和索亚的空间研究理论,阐述了莱辛作品的都市特征,同时论证了都市空间研究的重要性及都市空间视角来分析莱辛小说的原因及可行性。   第一章“莱辛的都市漫游”是对本文研究对象多丽丝·莱辛生平事迹和创作概况的介绍:第一节“都市和帝国的边缘人”论述了都市写作在莱辛生命中所处的核心地位及意义;第二节“寻找自己的声音”探讨了莱辛如何与大都市文化拥抱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是都市与现代文化复杂相关性的过程;第三节“我们大家的莱辛”是对自50年代以来的国内外莱辛研究状况的一个大致回顾。此章为全文提供了一个研究起点和展开平台。   第二章“伦敦的都市空间”从社会文本都市空间角度,描述了伦敦都市的各面,现代伦敦的重构过程,不仅与“地上建筑”和“地下建筑”息息相关,更和“文学场”的斗争关系密切。第一节“地上伦敦”通过对伦敦“物”的解读和对一个浓缩意象的阅读,试图重新复活一段立体的历史;第二节“地下伦敦”通过对伦敦地铁、伦敦水网和伦敦冷战建筑物的考察,指出“地下伦敦”复制着“地上伦敦”的节奏,资本主义从未放弃对空间的拓展和争夺:第三节“伦敦的文学场”探讨了身无分文的莱辛如何在伦敦这个动态的文学场域里找到生存空间,成为一名以写作为生的名作家的过程。总而言之,这三种不同的都市空间不仅勾勒出了伦敦都市的文化背景,并成为莱辛创作的原始素材,而且,反映了都市空间生产的政治经济学。   第三章“伦敦的内外视角”该章与第四章及第五章一起构成了一个文本中的都市,一个特殊的文学空间。该章分析了“入伦敦”和“出伦敦”的内外的两种视角,它们不仅成为莱辛想像城市的一种方式,而且,也以此种方式重新建构了都市的时空。第一节“两个世界和视角”,该节为理解莱辛的作品提供了一个理论视野;第二节“《四门城》:帝国都市的边缘空间”,分别从“凝视的去中心化”、“结构的视觉化”和“废墟的符号化”三个方面阐述了这个问题;第三节“《高原牛的家》:帝国前哨的伦敦空间”,则分别从“速度的囚徒”、“原始的色彩”和“以帝国为家”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第四章“伦敦的差异空间”本章通过对莱辛的四部作品的分别解读,讨论了文本中差异空间的生产。莱辛用自己的修辞方式创造了一个抵抗的差异空间,这种差异的存在是社会空间变异、空间话语更新的基础。第一节“《第五个孩子》:家庭空间的生产”,该节特别关注“居住空间”、“仪式空间”、和“他者空间”三个方面;第二节“《好恐怖分子》:青年亚文化空间的生产”,该节强调了亚文化空间生产的三个方面:“时装的共谋”、“狂欢派对”和“异族友谊”;第三节“《简·萨默斯的日记》:象征差异空间的生产”该节分别从“阻隔沟通的景观”、“身体空间”和“记忆空间”三个方面加以论述;第四节“《重坠爱河》:老年文化空间的生产”则从“互文性”、和“挽回空间”加以阐述。   第五章“伦敦的性别空间”是对莱辛的《金色笔记》进行个案解读,首先讨论了莱辛作为一名女性作家与男性作家在建构文本中的都市空间的艺术编码上的差异,并揭示其性属意义,同时还指出在莱辛的小说中,性别与大都市的关系引入深思,城市的性别化和城市的知识性别化至关重要。性别差异和关系不仅渗透进社会空间的产生过程中,而且,造成了城市生活方式的差异,同时,这种差异又影响了社会身份的塑造。本章共分三节。第一节“女性气质与社会空间”;第二节“男性气质与社会空间”;第三节“同性恋气质与社会空间”。   第六章“重建文本世界的意义”重点从学理和现实两个方面讨论了莱辛重建文本世界的意义,从学理上讲,莱辛的创作不仅加深了人们对文化现代性的理解,而且,修正了对都市空间的看法,同时,也为人们进行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野。从现实的角度看,莱辛的都市空间不仅为考察后现代社会问题提供了一个活文本,而且对中国的现代化有启示作用。   结语“都市空间分析视角对莱辛研究的意义”是对“都市空间”问题的继续研究。从众多的城市社会学理论中,选取以列斐伏尔和索亚空间为主的其他六种重要理论,并对其理论主张进行概括呈现,不仅指出它们对莱辛研究的意义,而且也强调了文学文本对空间生产的功能和意义。与此同时,对莱辛及其创作在中国的接受和对中国都市小说创作的借鉴意义也进行了探讨。   为便于学界对莱辛研究领域的了解,本论文提供了国内外有关莱辛研究概况的各个层面作为附录,以保证论文的资料价值。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很多患者告诉我,他们长期喝芹菜汁,多年的高血压终于靠食疗降到了正常范围。不过芹菜汁的口感的确不佳,喝芹菜汁无异于喝中药汤。  其实还有一种饮品对高血压患者也很适用,就是小麦苗汁。为什么小麦苗汁会有平稳血压的作用呢?那要先了解一下小麦苗汁含有哪些降压成分。小麦苗中的钾、镁、钙都十分丰富,这些成分有明显的平稳血压的作用。  在高血压人士的营养干预中,建议增加含钾食物。钾降低血压的作用在不同类型的研究中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王润滋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著名青年作家和当时山东文学界的领军人物。作为一名出生、成长于乡村的作家,王润滋的作品主要反映乡村和以农民为代表的底层劳动人民在社会发展变革
学位
长篇历史小说创作从现代历史小说、革命题材历史小说走向新时期历史小说,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的历史小说创作,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历史发展阶段。相对于前两个阶段来说,长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