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人体皮肤是由胚胎的两个胚层发育而来:表皮及其附属器是由外胚层分化而来,而真皮结缔组织是由中胚层发育而来。外胚叶发育不良是一类外胚叶来源的两个或多个组织结构性或功能性异常的遗传性疾病,其受累的器官主要包括头发、汗腺、牙齿、甲、皮脂腺以及粘液腺等。此类疾病可分为多种亚型,而不同亚型之间又可以通过排汗是否正常、受累部位以及遗传方式进行区分。有汗型外胚叶发育不良(hidrotic ectodermal dysplasia, HED) (OMIM 129500;)又称为Clous ton综合征,最早在一个法国-加拿大家系中发现并报道。有汗型外胚叶发育不良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发病率较低,为十万分之一,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毛发缺陷、甲营养不良和掌跖角化三联征,患者的牙齿及汗腺不受累,有些患者可以合并口腔黏膜白斑。这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为位于人类第13号染色体上的GJB6 (gap junction beta 6)基因,其编码的蛋白质为缝隙连接蛋白Cx30。我们收集了一个中国汉族有汗型外胚叶发育不良的家系,该家系共有252名成员,其中包含患者45人,是迄今为止文献报道的最大的家系。我们收集并分析了该家系患者的临床信息,并采集了该家系中25名患者和14名正常者的外周血标本进行基因检测来确定致病突变。目的通过临床信息的采集整理分析该家系中有汗型外胚叶发育不良患者的临床表现的典型性与特殊性,并确定遗传方式。通过对该家系患者的GJB6基因检测确定致病突变。探讨该有汗型外胚叶发育不良家系患者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方法收集该中国汉族有汗型外胚叶发育不良家系所有成员的临床信息,绘制家系图并分析遗传方式。留取自愿参与本研究的来自该家系的25名具有临床表现的患者以及14名无临床表现的正常成员的临床照片,采集39名自愿参与者的外周血样。并收集218名汉族未罹患有汗型外胚叶发育不良的正常人作为对照组。用TIANamp Blood DNA Kit (DP318)试剂盒提取DNA,对GJB6基因的外显区进行PCR扩增并测序。用Trizol试剂提取先证者头皮组织中的mRNA,然后用TaKaRa TaqTM Version2.0 plus dye试剂盒进行反转录成cDNA,对cDNA进行扩增测序以验证突变结果。对对照组218名汉族未罹患有汗型外胚叶发育不良的正常人进行GJB6基因突变的检测以排除致病突变的普遍性。结果通过对该有汗型外胚叶发育不良家系25名有临床表现的患者进行GJB6基因检测发现该基因第263位存在一个错义突变,胞嘧啶(C)被胸腺嘧啶(T)置换,由此,第88位氨基酸密码子GCG突变成GTG,导致丙氨酸(Ala)被缬氨酸(Val)替代,即A88V。这一突变通过对先证者组织中mRNA的反转录PCR扩增测序得到验证。在该家系参与本研究的14名无临床表现的成员和218名健康对照中均没有发现相同的碱基改变。因此认为GJB6基因的c.263 C→T(p.A88V)为该有汗型外胚叶发育不良家系的致病突变。通过对基因型及表型的分析,我们发现了一例该突变所致的HED特殊临床表现。结论GJB6基因的p.A88V突变为该中国汉族有汗型外胚叶发育不良家系的致病突变,并且在该家系中发现了该病的一个特殊表现患者。由于有汗型外胚叶发育不良的临床表现存在复杂性和多样性,因此基因检测是诊断该病最确切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