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和布局趋向复杂化。在一定区域内,为达到土地利用系统一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最优目标,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研究,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成为土地科学特别是土地利用学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探讨土地利用结构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合理配置,必须求助于系统优化的方法。在规划过程中,系统优化方法其实就是以数学模型为主要手段的定量分析过程。目前在规划手段中大量采用模型优化方法是现代土地利用规划学科发展的趋势之一。灰色线性规划是在技术系数为可变的灰数、约束值为发展的情况下进行的,是一种动态的线性规划。运用灰色线性规划(GLP)模型来实现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它弥补了一般线性规划的不足,不仅可以知道既定条件下的最优结构,还可以知道最优结构的发展变化情况。本文以湘东南山区--桂东县为研究区域,以2000年为基期年。根据县域的土地利用结构现状,定性分析其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依据桂东县1991-2000年历年来的数据,应用GM(1. 1) 灰色预测模型,对2010年的人口、耕地、粮食总量及单产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上,建立灰色线性规划模型(GLP),且从桂东县土地资源特点、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和经营习惯,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出发,同时综合考虑相关数据的可操作性,共设置了11个变量,对其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为体现土地利用效益高、费用低、土地资源配置最佳的原则,分别取约束参数的上限、下限及中间值,应用灰色线性规划程序计算,最终构造出3个供选方案,并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方案选优,最后得出桂东县土地利用结构的最优方案。优化结果表明:桂东县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的面积要由2000年的招.45:0.58:1 77.95:1:1.82:4:1.24:0.08:186.36调整为2010年2.13:0.35:21.03:1:0.37:0.52:0.17:0.01:0.84。这样才能合理配置桂东县土地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土地利用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改变当地贫困落后面貌,实现桂东县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