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民族村寨因自然、历史、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处于封闭且发展相对落后的状态。近年来,民族村寨旅游的迅速发展,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地方性是地方特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族村寨因自然、历史、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处于封闭且发展相对落后的状态。近年来,民族村寨旅游的迅速发展,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地方性是地方特有的属性,民族村寨的环境、传统文化、居民等决定了其特有的属性。旅游影响下,旅游逐渐成为民族村寨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其发展对民族村寨地方性要素形成的影响日益显著,研究旅游影响背景下地方性的变化,可以更好的协调旅游发展与地方性的构建,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值得深思。 首先,本文以地方理论为基础,以田野调查(问卷调查、半结构式访谈)为主要数据来源,以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为主要研究方法,在识别西江苗寨地方性构成体系的基础上,对旅游影响下西江苗寨地方性的变化过程与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其次,在地方性变化背景下,分析其地方性变化的机理;最后,借鉴旅游可持续发展以及地方等理论,结合对西江苗寨的地方性变化的具体分析,为西江苗寨传统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以及旅游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应的塑造策略。 本文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从景观、符号与文本、情感认知三个维度去分析西江苗寨的地方性的变化,研究发现3个地方性维度在旅游介入后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景观维度最先受到旅游影响产生变化。(2)旅游介入后,西江苗寨的地方性没有呈现出“地方化”与“现代化”的绝对对立,也没有出现完全的“非地方”与“无地方性”,西江苗寨地方在新的地方性的建构与产生过程中逐渐被赋予了多元文化融合的新的地方性。(3)西江苗寨地方性的变化是包括全球化、现代化、旅游发展等多种因素共同推动的,但是,旅游作为最直接、最显著的因素,其在西江苗寨地方性变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旅游介入后,西江苗寨社会群体逐渐多元化,西江苗寨地方性的变化以及新的地方性的产生与建构是政府、居民及游客等不同主体共同持续建构的结果。
其他文献
黄河峨嵋台地西段位于渭河盆地的东北部,其基底为湖相沉积层,表明在第四纪中晚期该区域长期被湖泊所占据。该台地由多级海拔不同的次级台地构成,台地之上覆盖着厚度不等的黄
【摘要】本研究对初中语文情感目标达成中存在的问题采用问卷形式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根据调查问卷结果显示,绝大部分语文教师对情感目标有一定的程度认识,但理解不够透彻。面对严峻的升学压力,语文课堂为了追求知识目标而忽略或放弃情感教育的情形是存在的。为了进一步提高情感目标的达成,教师应该充分发掘语文课程中的情感因素,注重系统地设定情感目标;用心巧妙施教,达成情感目标;同时通过加强情感目标
古村落作为一种传统的人类聚居空间,是我国几千年农耕文化的缩影。古村落旅游的发展中,景观是重要的承载体。近几年来,古村落作为一种内涵丰富、能较好满足当代人审美娱乐等
旅游业在经济格局中的产业地位已被公认,因其产业关联度大、经济效益好、就业范围广等积极的经济效应,能够大幅度促进目的地经济的发展,对经济的影响也日益受到关注。20世纪9
【摘要】在小学的教学课程中,小学数学相对而言是比较困难的一门学科,尤其是接触到数学知识里的应用题以及一些复杂题目。学生在解答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困难与疑问,即便是一部分学生能够在考试的过程中回答出正确的答案。但是,一旦将日常生活中所需要计算的数学题进行解答时就会不知所措,甚至不采用简便的算法。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学以致用是小学数学遇到最大的瓶颈。对于老师和学生而言,都是一项很难攻克的任务。本文就对小学
台湾桤木(Alnus formosana)是桦木科桤木属的落叶大乔木,原产地在台湾。台湾桤木不仅能够很好地保持水土和涵养水源,还能在造林上培肥林地土壤和改良土壤,同时也可以护岸固堤。
赣江是鄱阳湖最大水系,流域面积约占鄱阳湖流域面积50%。近60年来,赣江流域实施了诸多植树造林、水土流失治理项目,为保护流域生态环境提供了坚实保障,另一方面,为满足农业、
摘要:课堂教學过程是强调学生个体作用与发展,让每个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尽量做到:信息采集,数据处理,问题提出,课题选定的思想。课堂教学具体实施的过程是调动学生参与,启发学生思维进入教学。
摘要:培养学生記忆能力的关键,在于教给其科学的记忆方法。这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作,要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同时,还必须与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等的培养结合起来,才能取得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