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炎症是机体对外来异物或组织损伤的一种复杂的防御反应。适度的炎症反应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但过度的炎症反应会对机体造成伤害。因此,抗炎药物的研究与使用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中药资源丰富,许多中药具有显著的抗炎功效。中药应用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其包含结构多样的活性化合物,这些特点为从中药中寻找开发新型抗炎药物奠立了坚实基础。 蟾酥是由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耳后腺或皮肤腺分泌的白色浆液干燥而制成的,临床上被广泛用于治疗癌症、心脏病、咽喉肿痛和感染性疾病等。现代研究证明,蟾酥具有免疫调节、抗炎、抗肿瘤、局部麻醉和升压等作用。有关蟾酥的抗肿瘤作用及其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报道较多,但其它方面的药理作用报道较少。本课题组在抗流感药物筛选实验中发现,蟾酥提取物可通过其较强的抗炎作用而保护流感病毒感染致小鼠肺损伤,但具体抗炎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为了提高蟾酥的药用价值,进一步扩大蟾酥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本文对蟾酥的抗炎药效成分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 首先,本文采用了角叉菜致小鼠足跖肿胀模型和醋酸致小鼠血管通透性增高炎症模型,以评价蟾酥乙醇提取物和华蟾酥毒基的体内抗炎活性。在此基础上,利用脂多糖(LPS)刺激小鼠腹腔巨噬细胞RAW264.7,建立体外炎症模型,评价蟾酥乙醇提取物、蟾酥总内酯及其几种主要蟾酥二烯内酯类化合物华蟾酥毒基、酯蟾毒配基和蟾毒灵等的体外抗炎活性。分别运用酶联免疫分析(ELISA)和Griess试剂检测了巨噬细胞上清液中TNF-α和NO的含量,考察药物对LPS诱导巨噬细胞分泌重要促炎介质TNF-α和NO的影响。并结合免疫印迹(Immuno-blotting)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等现代免疫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蟾酥醇提物及华蟾酥毒基的抗炎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 实验结果表明,蟾酥乙醇提取物和华蟾酥毒基对醋酸诱导的小鼠血管通透性增加及角叉菜胶诱导的小鼠足跖肿胀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表明二者具有显著的体内抗炎活性。体外实验中,蟾酥醇提物及华蟾酥毒基、酯蟾毒配基和蟾毒灵在10~40μg/ml范围内对LPS诱导细胞产生TNF-α和NO具有显著抑制作用,且呈浓度依赖性,而沙蟾毒精和日蟾毒它灵则没有显示抑制作用。RT-PCR检测结果表明,蟾酥醇提物及华蟾酥毒基、酯蟾毒配基和蟾毒灵在mRNA水平上对LPS诱导细胞产生TNF-α、IL-1β、IL-6、iNOS和COX-2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Immuno-blotting分析结果表明,蟾酥醇提物和华蟾酥毒基对LPS诱导的iNOS和COX-2蛋白表达均具有显著抑制作用,二者对LPS诱导细胞核转录因子NF-KB(p50)的活化转位具有抑制活性。 综上所述,本文证明了蟾酥醇提物及其二烯内酯类单体华蟾酥毒基、酯蟾毒配基和蟾毒灵具有显著抗炎活性。蟾酥醇提物和华蟾酥毒基通过抑制NF-KB信号传导通路激活,从而影响促炎细胞因子与炎性介质的释放,发挥抗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