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PSS、Geog-Detector和BRT模型的厦门市森林碳储量影响因子研究

来源 :福建农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dakedi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1996年和2006年两期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数据,通过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求得厦门城市森林小班碳储量,利用Arcgis10.2等空间分析手段将小班调查数据、林相图、气象数据和人口数据关联,所有数据都贮存在矢量化图形中,提取点数据。采用SPSS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地理回归探测(Geographical Detector)法和增强回归树法(Boosting Regression Tree)分别分析林分结构因素(胸径、年龄、林分密度)、土壤因素(腐殖质层厚度、土层厚度、立地质量)、地貌因素(海拔、坡度、坡向、坡位)、气象因素(林表温度、降水量)和人类活动因素(人口密度、林权、林种、起源)与小班碳储量之间的关系,判断这五类因子对厦门城市森林植被碳储量的影响程度,进而得出厦门城市森林植被碳储量的驱动机制。  (1)1996年厦门市森林覆盖率为50%,通过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求得厦门城市森林小班碳储量,将所有森林碳小班储量求和可得到厦门森林总碳储量为1218086.776t,其中幼龄林碳储量比重最低为7.29%,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所占比重依次为51.06%、17.21%、14.19%、10.2%;经过十年变化,2006年森林覆盖率为46%,厦门市总碳储量1120083.604t,略有下降。由于植树造林与树木的逐渐成熟,幼龄林碳储量比例增加到13.57%,中龄林比例为42.86%,近熟林24.29%,成熟林11.76%,过熟林7.52%,十年间近熟林和幼龄林在森林碳汇功能中作用变大,中龄林一直占据重要地位,不同立地条件、起源、海拔、坡向、坡位的碳储量也各不相同。  (2)在Spss20.0中文版对数据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碳储量与各个因子的显著相关系数绝对值的大小的可以判断其相对影响力。1996年数据相关分析,在P<0.05的情况下,显著相关系数绝对值大小依次为胸径(0.698)>林权(0.687)>腐殖质层(0.664)>年龄(0.626)>温度(0.451)>土层厚度(0.341)>起源(0.291)>人口密度(0.217)>降水量(0.128)>林种(0.095)>坡位(0.055)>海拔(0.051);2006年数据相关分析在在风险率为0.05的情况下,显著相关系数绝对值大小依次为胸径(0.490)>年龄(0.458)>林权(0.387)>腐殖质层(0.355)>人口密度(0.230)>海拔(0.178)>土层厚度(0.145)>温度(0.125)>坡位(0.098)>海拔(0.074)>立地质量(0.070)。然后将因子中的连续变量作为自变量,碳储量作为因变量对两期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可以反映碳储量与主要因子关系的回归方程,回归标准系数即可进一步确定主要影响因子及影响程度。  (3)地理回归探测(Geographical Detector)法以小班碳储量为因变量,所选16个因子为自变量进行探测,1996年因子探测(Factor Detector)中,16个因子中,决定力值(Power Value)大小依次为胸径(0.429)>林权(0.27)>腐殖质层(0.271)>年龄(0.209)>温度(0.179)>土层厚度(0.174)>林种(0.158)>立地质量(0.090)>林分密度(0.089)>人口密度(0.074)>降水量(0.055)>坡向(0.052),其他因子决定力较小;2006年的因子探测结果显示16个因子中占据主要影响力的因子依次为林权(0.141)>腐殖质层(0.140)>胸径(0.116)>年龄(0.084),其余的因子决定力很低。在因子的交互探测中,两个因子是否具有共线性,共线性显著与否也可以从模型分析结果得知;生态探测中,我们可以得知两个因子对碳储量共同作用下是否有影响,影响是否显著;风险探测中,我们可以得知同一因子的不同水平情况下对碳储量变化是否有影响与显著与否。  (4)增强回归树法(Boosting Regression Tree)分析结果表明:1996年厦门市城市森林碳储量大小的影响因子中各类因子的贡献率依次为:林分结构因素(55.85%)>地貌因素(12.45%)>气象因素(12.09%)>人类活动因素(9.98%)>土壤因素(9.63%);2006年数据分析结果为:林分结构因素(41.07%)>地貌因素(22.87%)>土壤因素(16.14%)>人类活动因素(13.07%)>气象因素(7.74%)。1996年的BRT模型中16个变量对碳储量大小的解释度达到86.92%,即R2=0.8692,RMSE=83.82;2006年模型中16个变量对碳储量大小的解释度为79.13%,即R2=0.7913,RMSE=79.89,说明模型结果有效可靠。十年间,林分结构因素是碳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地貌因素次之,气象因素的影响相对变小,人类活动因素和土壤因素的相对贡献增加。  将以上三种方法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解释三个模型分析结果的其相似性和差异性,各自的优劣势,最终得到1996-2006十年间影响厦门市森林碳储量的主要因子,并解释主要影响因子变化的现实意义,为我国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城市森林系统更好地发挥其生态价值指明明确的指标体系,也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定量化和同纬度地带建设生态城市具有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海洋环境效率是用来衡量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付出环境代价大小的标准。经济的发展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使得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经济与环境耦合协调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前学术界研究热点以及当今社会追求的永恒主题。我国是海洋资源大国,随着海洋经济日益发展,人口、环境、资源方面的压力不断增大,环境污染加剧,产业集约化程度低,地域空间差异显著,海洋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十三五”规划提出严格准确评价我国海域现状,对未
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大学新校园建设进入新高潮。大学校园的外部空间作为校园整体空间的核心组成部分和校园生活的重要载体,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创造一个宜于师生生
土地是地球陆地表层一定范围内的地域单元,兼具自然特性和社会特性的复杂综合体,是反映与人自然关系的人地交互系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是当前全球环境变化研究领域
《国家综合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指出,全球气候变暖导致自然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大。与此同时,工业化和城镇化高速发展使得自然灾害对城市的影响日趋严重;另一方面,农村地区经济
多源遥感信息融合研究的目的是如何将不同传感器所获取的卫星图像信息来产生新的图像数据,以获取对同一目标的更为全面、客观及本质上的认识。多源遥感信息融合作为数据融合的
品牌是企业与消费者之间逐步形成的一种价值契约,是企业除人力资源、商品、资本、信息以外的第五大资源。今天,世界经济正逐步由产品经济时代迈入品牌经济时代,市场竞争也由产品之间的竞争演变为品牌之间的竞争,因而品牌日益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最主要的利润源泉。企业是区域经济活动的主体,而根植于企业的品牌,其影响则可以超越企业的范围,成为决定区域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本文以品牌为研究对象,试图从一个新的视角对区域
推进中原经济区城镇化健康稳步的发展是中原经济区规划的一个重要目标。2012年底,我国的城镇化率为52.57%,比上一年增长1.3个百分点,中原经济区的城镇化率为40.12%,比上一年
城市化的发展能够带来社会经济关系的剧烈变动,更驱动城乡地域土地利用的重大变革,并由此引发农村和城市协调发展等系列问题。另外,城市化必须以用地作为依托,城市化进程中土地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