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半暗带具有在一定的时间内恢复为正常组织的可能性,所以及时发现并且挽救缺血半暗带,防止梗死面积进一步扩大一直是临床上治疗急性脑卒中的关键。影像技术界定缺血半暗带的存在对于临床有效治疗时间窗的确定和脑卒中的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可以为脑梗死的研究和药物疗效的评价提供客观量化的指标。基于磁共振的PDM(perfusion-diffusioh mismatch)方法是临床上评估缺血半暗带的重要模式。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一模式的精确性越来越受到质疑。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为:探索一种简便而有效的判断早期缺血半暗带的新型MR影像方法。鉴于PET在定义半暗带时引入了OEF和CMRO2等代谢指标,本论文确定了采用基于吸氧(Oxygen Challenge,OC)的T2*图像(ESWAN序列采集数据计算所得)对缺血半暗带评估的研究方案。该方法利用T2*在吸氧前后的变化反应出氧合血红蛋白与脱氧血红蛋白比例的变化,进而间接表明不同组织区域间氧化代谢的强度不同。我们认为:(1)在梗死区,因为已经失去氧化代谢活动,所以吸氧对其T2*影响最小。(2)而在缺血半暗带内OEF升高,所以HbO2/Hb的值也会显著降低,会有更多的脱氧血红蛋白转化为氧合血红蛋白,表现为T2*的升高要比正常组织更显著。 研究对象与方法:3例发病时间在6小时以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MRI检查,包括DWI、吸氧前后的ESWAN,以及在五天左右之后采集T2W图像确定最终梗死范围。利用吸氧前后的T2*对包含病灶的ROI划分为三类,然后计算三类区域吸氧前后的T2*变化率并与对侧的变化率做比较。 研究结果:(1)吸氧对T2* OC定义的梗死核心区的T2*影响不显著;(2)根据T2* OC定义的半暗带展示出了比对侧区域更大的T2*变化率;(3)在DWI上显示为病变的组织区域也存在吸氧前后T2*变化较大的组织。 研究结论:本论文的研究结果提示与基于DWI的方法相比,利用吸氧前后T2*的变化可以更精确地区分梗死核心、缺血半暗带及低灌注区。本论文是对T2*OC方法定义缺血半暗带的初步探索。尽管T2* OC的其有效性需要进一步确认,该方法为缺血半暗带的诊断提供了新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