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环境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了计算机互联网的兴起与发展,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越来越趋向于网络化与信息化,企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因此,企业组织结构的改革迫在眉睫。市场迫切需要一种可以灵活、快速反应以满足市场需求、提高生产效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组织架构模式。虚拟价值链充分利用信息网络的特点,以网络作为信息传递手段,专精于对信息领域的加工,以求获得信息的价值增值,满足了当今企业组织发展的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本文在对前人研究进行总结梳理的基础上,从经济学理论的角度探讨了虚拟价值链产生的内在原因,论述其符合当今市场发展趋势的历史必然性,并从宏观角度探讨虚拟价值链在组建期的相关机制,以求对我国发展虚拟价值链,加快企业市场变革步伐,参与虚拟价值链,占领未来市场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除绪论外,本文分为四章。在总结前人对虚拟价值链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界定虚拟价值链内涵,并运用相应的经济学理论对其进行学理上的解释。本文结合实际,从分工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交易费用理论两个角度,阐述虚拟价值链产生的原因,认为虚拟价值链是一种由信息技术驱动的分工模式的细化,这种细化减少了交易费用,促使企业将内部的生产要素外部化,通过信息技术这一“桥梁”取代市场机制对这些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之后,笔者详细论述了虚拟价值链在组建期的相关机制设计:核心竞争力识别机制、合作伙伴选择机制以及监督激励机制,并据此提出我国政府和企业基于虚拟价值链发展的相关对策措施,以求能对我国参与虚拟价值链、参与信息领域的市场竞争实践做出绵薄的贡献。
绪论。通过介绍本选题的背景知识,阐述本选题的逻辑、研究方法和文章结构,并概述本文的研究思路以及研究方法。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生产工具悄然发生着迅速的变化。全球化、双赢等观念深入人心,由此产生加工信息以获得价值增值的虚拟价值链企业合作模式。国内外研究虚拟价值链的学术文章数不胜数,笔者在本章中选取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学术研究文献,从虚拟价值链的起源、组织形式、构建、实践应用、管理等方面进行大致的经验结论总结,以期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更好的研究本课题。
第一章,虚拟价值链的内涵及其相关理论依据。理论基础是研究的根本,研究虚拟价值链首先必须对其理论渊源进行探讨。本章重点介绍全文研究的理论依据,对虚拟价值链产生的经济学理论依据作简要的阐述。第一节首先介绍虚拟价值链的内涵、特征,分析其与价值链的区别之处。第二节阐述经济学中相关的分工理论,包括古典经济学分工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工思想,以作为虚拟价值链产生发展的前提;阐述新制度经济学企业制度相关的理论,包括交易费用、契约理论等理论,作为虚拟价值链产生发展的理论基础:最后介绍委托代理理论,描述不同信息情况下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最大化效用模型,以作为虚拟价值链合作期间的监督机制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虚拟价值链产生的经济学解释。本章根据上述理论依据,从经济学角度解释虚拟价值链产生的原因。在本章中,笔者分别从分工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交易费用理论两个角度解释虚拟价值链产生的原因。在第一节中,笔者认为信息技术作为生产工具,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深化、细化产品内分工,将信息价值创造从产品价值的创造过程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价值创造领域,这种细化的分工模式需要有专门从事信息价值创造的企业提供相应的功能,满足其市场需求,这种要求促使虚拟价值链产生。在第二节中,从新制度经济学交易费用理论出发,笔者论述了信息技术如何减少了市场的交易费用,拓展市场空间,改变了企业与市场的替代边界。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企业理论,企业与市场相互替代程度随着交易成本与管理费用的比例而改变。因此必然导致企业内部功能随着分工的深化而外化到市场,虚拟价值链随着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外包机制而产生。
第三章,虚拟价值链组建机制。本章从虚拟价值链的实践应用出发,根据虚拟价值链组建的分析框架提出相应的解决机制。首先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包括自身识别以及其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识别机制,提出核心竞争力定性识别的决定因素。在第二节中,本文探讨了虚拟价值链组建过程中合作伙伴的选择,从合作伙伴的定性分析入手,阐述合作伙伴识别指标权重测定的标准化模型,以求从规范和实证双方面进行论证。第三节根据委托代理机制,分析虚拟价值链中的委托代理问题:通过虚拟价值链中的代理人一声誉模型,分析代理人机会主义行为的成本,论证声誉在虚拟价值链中的重要地位,提出建立信息数据库以保存企业行为记录,通过信用记录的方式建立企业行为的监督机制。
第四章,基于虚拟价值链发展的相关对策措施。本章分为三部分,先从国家、企业角度出发,分析我国面对虚拟价值链挑战时的宏观和微观对策。在此基础上,第三节针对我国企业在虚拟价值链组建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包括明确核心竞争力、创造良好的信用记录以及引入虚拟经纪人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