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股发行上市后首个交易日价格高于发行价格的现象在国内外资本市场广泛存在。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就有西方学者对此进行研究,并提出了如信息不对称假设等多种理论。我国证券市场成立至今,IPO“抑价率”始终远高于西方成熟市场。新股上市后产生的一、二级市场差价几乎成为一种无风险收益,证券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被弱化。十几年来尽管新股发行制度历经数次变革,但此现象并未消除,也没有下降的趋势。九十年代中后期起学者针对这一现象的研究表明西方经典理论似乎难以对此作出合理的解释。而国内的实证研究由于采用的方法、选取的样本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本文主要是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IPO超额收益的产生作进一步的探索。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回顾了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新股抑价发行现象的研究成果。包括国外学者基于有效市场下的公司折价发行的种种假设;国内学者针对我国证券市场新股发行的实证分析结果等。二、分析了发行制度变革对IPO超额收益率的影响。通过对我国发行监管制度、发行定价制度及发行方式等制度变迁的研究,及实证分析得出结论:我国新股发行定价制度和监管制度的变革对一、二级市场间超额收益率的形成并无显著影响。三、对新股“折价”发行假设的讨论。通过研究发现,我国新股发行价格非但不存在偏低的情况,相对而言还是偏高的。之所以“溢价”发行后还能在二级市场上获得较高的超额收益,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监管层为了达到国有经济优先上市的目的,对企业新股发行实施控制,使得一、二级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四、实证分析了二级市场行情因素对新股发行规模的影响,并建立了相关变量的VAR模型。五、建立了多元回归模型,以分析影响上市首日超额收益的各类因素。并对模型作了相应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