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动物致人损害责任承担问题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浪动物致人损害问题日益突出,但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定案却存在责任主体认定模糊、适用法律不清等问题。危险责任理论是动物侵权的理论基础,动物致人损害责任主体的认定应遵循危险责任理论,流浪动物亦如是。动物致人损害责任主体的认定原则有单一认定标准与双重认定标准两种,我国应采用双重判断标准。动物侵权责任是替代责任,应遵循单独责任原则。在司法实践中认定流浪动物致人损害的责任承担主体,应遵循双重判断标准,认定新保有人责任与原保有人责任。新保有人应受道德嘉奖,予以减责;好心喂养人不属于动物的新保有人。安全保障义务人责任与动物侵权责任应严格区分。当被害人损失无法得到补填时,不应任意认定责任主体,而应设立动物致害救助基金,或通过保险制度解决。我国应将流浪动物管理作为动物管理的重中之重,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完善我国流浪动物管理制度。
其他文献
目前法律及实务中对于二手船舶买卖合约中保证金的性质尚未有明确的定论,导致该保证金在交付船舶以后如何处置,买方违反保证金条款导致合约被解除的情况下卖方有无权利请求支付
在中国古代社会,妇女长期处于受压迫受剥削的地位,几乎无权利可言.惟独在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朝,由于当权者政治上的宽容、民族间文化的融合,以及儒教、佛教、道教三教
格式条款是从19世纪发展起来的。在现代社会中,合同格式条款与其他合同条款相比较具有鲜明的特点,且具功能优势,适用于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采用格式条款订立合同,已基本成为某些
对法律思想的介绍与研究,历来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问题研究方式,一种是人物研究方式.两种研究方式各有利弊.前者的特点是以问题串连历史,通过问题之间的传承关系展示整个理论
行政责任问题一直以来是中国行政法学乃至整个公法学研究中的薄弱环节.这种"薄弱"从某种层面上看,可以视作是中国脆弱的法治现状的最好注脚.行政责任研究的研究存在两个大的
答辩失权指原告起诉后,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被告没有向法院提交答辩状,在期限届满后不得再次提交并因此丧失答辩权利的一项制度。它是民事诉讼中的失权制度中的一种。答辩失权着
近年来,各级检察机关通过行使检察职权和采用上级交办、领导包案、集中处理、节点稳控等准行政化手段相结合,开展信访矛盾处理和化解息诉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实践情况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