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深度调剖技术系统研究,形成一套完整可行的深度调剖技术,解决目前深度调剖技术成功率低的问题。本文从交联剂的合成到凝胶体系的评价,从数值模拟机理研究到现场应用效果的评价,对深度调剖技术各个环节进行了探讨。根据理论推导,成功找到高铝含量的柠檬酸铝交联剂,该交联剂具有铝离子含量高、稳定时间长和凝固点低的特性,非常适合高寒地区应用。针对凝胶体系成胶的实验室评价方法,认为转变压力法比粘度法更可靠,但是由于实验室的测试条件与现场实际有着较大区别,实验室的检测结果不能反映油田生产实际,通过实验室条件与生产实际条件聚合物粘度检测的差异,可以反映出凝胶体系也存在差异,既污水配制的凝胶体系在实验室条件下不成胶,但是在生产条件下是可以成交的,这从现场试验结果得到证实,因此有必要开展油藏条件下凝胶体系评价方法研究,建立相关的标准。本研究研发的凝胶体系在实验室岩心实验结果表明:在聚合物浓度相等、实验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新配制的CDG阻力系数小于聚合物溶液的阻力系数,但CDG的残余阻力系数却比聚合物溶液的残余阻力系数大数倍。滞留量测试结果表明:CDG与聚合物溶液比较,由于微胶粒更容易被岩石孔隙喉道所捕集,CDG中聚合物的滞留量比单纯聚合物溶液大一倍。流量分配及驱油效果实验表明:CDG能够调整高、中、低渗透层的流量分配,大大提高非均质油层的采收率,相同注入量情况下比聚驱多提高采收率7%以上。通过几个矿场试验的总结,表明CDG在矿场试验中的动态反应与室内岩心实验的趋势一致。在注入CDG初期压力上升较聚合物驱缓慢,在注入0.1PV后,压力上升与聚驱相当,但是在注入CDG后期(一般0.35PV),CDG的注入能力不如聚合物,说明在注入强度相当的情况下,聚合物驱的注入压力升幅主要发生在注入初期,后期升幅缓慢,注入一定孔隙体积后趋于稳定,整个过程升幅较大,转注水后,压力开始快速下降,而CDG的注入压力初期升幅较缓,后期升幅较大,转注水后,压力开始缓慢下降,仍然维会持较高水平。聚合物驱吸液指数在注聚后的前两年下降,当全区综合含水进入最低点时,吸液指数下降到最低点,之后回升,到注聚后期已高于注聚前8.9%,转入注水后,吸液指数逐步回升,试验结束时高于聚驱前33.1%。CDG调驱的吸液指数在注CDG后逐步下降,1.5年后下降到最低,以后处于稳定状态,后续水驱开始时,有所回升,但是没有超过注CDG前的水平。在同一区块,注入量相当、油藏条件相对较差的情况下,CDG仍然比聚合物驱多提高采收率3%以上。用污水配制CDG的矿场试验也见到非常好的效果,尤其是聚驱后实施CDG的试验区注入压力上升较为明显,说明CDG在油藏条件下具有很好的成交性能。通过矿场试验的动态分析表明,CDG的注入量一定要足够在油藏中建立完好的“拦水坝”,确保拦住后续的低粘度驱替液,才能见到好的驱油效果。通常至少要注入0.35PV的CDG以上,才能确保调剖效果,大量的CDG注入和见效滞后聚驱的事实,也证明CDG在油藏中可以运移,并且在运移中能够成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