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研究日益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作为非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家族非物质文化近年来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焦点。资丘是长江流域著名的“长阳人”故乡,也是长阳土家山歌、长阳南曲、撒叶儿嗬“三件宝”的发祥地。资丘民族文化历史悠久,土家族非物质文化丰富,具有浓厚的土家族特色,有着丰富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艺术等价值。保护传承本地民族非物质文化,能增强本地人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并能带动本民族地区和民族成员的发展,有利于丰富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资丘从1976年开始保护传承本民族文化,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也探索出了宝贵的经验,他们主要采取了土家族非物质文化及传承人普查等措施,并整理资料,进行档案式管理,每年举办大型的民族文化艺术节,并颁布了保护传承的有关条例,走上了法律的保护道路,建立了“保护区”,形成了“保护区”的模式,提出了“原生态”保护传承的观点,并开始走民族教育保护传承本民族非物质文化的道路。这些举措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问题依然存在:传承渠道不畅,民俗流变冲击大;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缺乏自觉,保护性破坏、建设性破坏不同程度地存在于资丘土家族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传承中;民族教育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传承脱节。民族教育与非物质文化存在着互动关系,但往往被人们忽视,通过民族教育的手段保护传承本民族非物质文化,能使这些民族文化很好的内化到人们的内心世界和灵魂里,使民族文化的基本元素和文化基因得到很好的保护传承,为民族文化的“杂交”打下基础,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这正是民族教育的特殊功能所在。民族非物质文化在民族教育领域的活跃,能在民族教育的观念、制度、目的、管理、内容等方面促进民族教育的整合,实现民族教育的新发展。非物质文化、民族教育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民族成员的发展以及民族地区的发展。构建二者的互动机制,是民族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工程的新途径,同时也能促进资丘民族教育的整合和改革,使民族教育上到一个新的台阶,实现民族教育双服务的优质化:民族成员的最大发展,民族地区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