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通过临床研究,分析2型糖尿病肾病(DKD)住院患者的临床诊治特点,探讨血压昼夜节律与DKD肾损伤的相关性,以及黄蜀葵花对DKD的临床疗效。2.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黄蜀葵花治疗DKD可能的作用机制。3.通过实验研究,进一步验证黄蜀葵花对DKD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探讨黄葵素(TFA)对2型糖尿病db/db小鼠肾组织昼夜节律基因及HIF-1α、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1.临床研究:(1)回顾性分析2019年~2020年期间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肾病(DKD)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DKD住院患者的临床诊治特点。(2)以住院期间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BPM)的DKD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血压控制情况及血压昼夜节律,进一步根据血压昼夜节律、白蛋白尿(UACR)分期、肾小球滤过率(GFR)分期进行分组,比较各组的临床生化特征及ABPM参数,采用Spearman相关检验分析血压昼夜节律与肾功能指标的相关性,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DKD患者肾损伤可能的影响因素。(3)以住院期间使用黄蜀葵花制剂治疗的DKD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剂量的黄蜀葵花治疗后DKD患者的肾功能及尿蛋白水平变化。2.网络药理学: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TCMSP)及文献检索筛选出黄蜀葵花的有效成分,利用SwissTargetPrediction平台预测其作用靶点,通过TTD、Drugbank、DisGeNET数据库获得与DKD相关靶点,将二者进行映射从而获得潜在治疗靶点。使用Cytoscape软件构建有效成分-靶点网络、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对网络进行拓扑分析筛选关键靶点,并利用ClueGO插件进行GO和Reactome通路富集分析。3.实验研究:以自发性2型糖尿病db/db小鼠为DKD模型,随机分为:糖尿病肾病组(DKD组)、低剂量黄葵素组(LD-TFA组,100mg/kg·d)、高剂量黄葵素组(HD-TFA,200mg/kg·d)、REV-ERB 激动剂干预组(REV-ERB 组,SR9009,100mg/kg),以 db/m 小鼠为正常对照(Control组)。黄葵素溶解于双蒸水灌胃给药,每日一次,对照组、DKD组予等体积双蒸水灌胃;REV-ERB激动剂SR9009通过腹腔注射给药,每周一次,各组均干预8周。测定各组小鼠体重、摄食量、血糖、血肌酐(Scr)、尿素(BUN)、胱抑素C(CysC)及24小时尿蛋白定量(UTP)水平,HE染色观察肾组织形态结构,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肾组织昼夜节律基因Bmal1、Clock及HIF-1α、VEGF mRNA表达水平。结果1.临床研究:(1)共纳入DKD住院患者685例,其中男性占多数(67.4%),平均年龄(60.96±13.37)岁,DM 病程 13.0(7.0,20.0)年,平均 BMI(25.46±3.79)kg/m2;43.4%合并 DR,71.4%合并DPN,72.3%合并LEAD,1.6%合并DF,1.3%合并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合并高血压病、脑卒中、冠心病、脂肪肝、骨质疏松滑质减少、甲状腺疾病的比例分别为75.3%、40.6%、20.0%、43.8%、29.5%、29.2%,合并感染的比例为13.6%,以尿路感染、肺部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最常见;平均HbA1c(8.80±2.28)%,血肌酐水平82.60(62.90,124.30)μmol/L,胱抑素C水平 1.27(0.95,1.84)mg/L,UACR 水平 302.0(71.0,1410.0)mg/g,UTP 水平 433.5(156.5,1816.3)mg/24h;尿蛋白电泳结果显示:以尿白蛋白为主(98.50%),含少量转铁蛋白(0.70%)及IgG、IgA(0.60%)。肾脏超声结果示:平均左肾长径(10.71±1.15)cm,宽径(5.29±0.64)cm,厚径(4.99±0.66)cm,右肾长径(10.61±1.26)cm,宽径(5.10±0.66)cm,厚径(4.82±0.65)cm。西医基础治疗包括降糖、降压、调脂等,其中口服降糖药使用率为88.2%,使用比例较高的为:DPP4i、α糖苷酶抑制剂、SGLT2i、二甲双胍,胰岛素使用率为75.0%,GLP-1RA使用率为18.5%;降压药使用率为73.6%,使用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钙通道阻滞剂、ACEI/ARB类、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α受体阻滞剂。中药方剂使用率为92.4%,黄蜀葵花制剂使用率为82.6%,其中甲花片、黄葵胶囊、芪葵颗粒、黄蜀葵花饮片使用率分别为35.8%、33.6%、52.3%、28.8%。(2)①血压控制情况:共纳入470例DKD住院患者,其中392例(83.4%)合并诊室高血压,仅41.6%血压控制达标,血压未控制达标者表现为持续性高血压(31.4%)、白天高血压(2.0%)、夜间高血压(23.7%)、白大衣高血压(1.3%);78例(16.6%)诊室血压正常的患者中,有35.9%为隐蔽性高血压。②血压昼夜节律:在470例DKD患者中,血压昼夜节律正常(杓型)者有57例(12.1%),血压昼夜节律异常者有413例(87.9%),包括血压昼夜节律减弱(非杓型)者213例(45.3%),血压昼夜节律消失(反杓型)者200例(42.6%);在诊室血压升高的DKD患者中,杓型、非杓型、反杓型的比例分别为11.5%、44.6%、43.9%;在诊室血压正常的DKD患者中,杓型、非杓型、反杓型的比例分别为15.4%、48.7%、35.9%。③分组比较:随着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程度增加,夜间SBP、夜间DBP、HbA1c、BUN、Scr、CysC、UACR、UTP水平逐渐升高,白天DBP、eGFR水平逐渐降低(P<0.05);随着UACR分期增加,血压昼夜节律异常者所占比例随之增加,诊室SBP、24小时SBP、白天SBP、夜间SBP、夜间DBP、TC、SUA、BUN、Scr水平逐渐升高,eGFR水平逐渐降低(P均<0.05);随着GFR分期增加,24小时SBP、白天SBP、夜间SBP水平、TC、SUA、BUN、Scr、CysC、UACR、UTP 水平逐渐升高,诊室 DBP、24 小时 DBP、白天DBP、白天心率水平逐渐降低(P均<0.05)。④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程度与UACR、BUN、Scr、CysC水平呈正相关,与eGFR水平呈负相关(P均<0.05)。⑤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压昼夜节律消失可能是DKD肾损伤的危险因素(UACR 分期:OR=1.88,95%CI 为 1.02~3.47;GFR 分期:OR=1.86,95%CI为 1.04~3.35)。(3)共纳入240例DKD住院患者,黄蜀葵花制剂治疗后患者的UACR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并且黄蜀葵花高剂量组UACR下降程度大于黄蜀葵花低剂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患者的血肌酐水平无明显改变(P>0.05)。2.网络药理学:共筛选得到黄蜀葵花13个有效成分及155个预测靶点,与疾病映射后得到45个潜在的治疗靶点。黄蜀葵花有效成分主要作用于HIF-1α、VEGF、TNF、AKT1、MMP等蛋白,调控炎症、氧化应激、昼夜节律、HIF-1 α/VEGF等信号通路,发挥治疗DKD作用。3.实验研究:(1)体重、摄食量:实验过程中,db/db小鼠的体重、平均摄食量明显高于同时间点的db/m小鼠,而不同组的db/db小鼠体重、平均摄食量无明显差异。(2)血糖:与对照组比较,DKD组小鼠血糖水平升高(P<0.05);不同剂量的黄葵素干预后,db/db小鼠血糖水平无明显改变(P>0.05);SR9009干预后,db/db小鼠血糖水平降低(P<0.05)。(3)肾功能:与对照组比较,DKD组小鼠血肌酐水平明显升高(P<0.05);不同剂量的黄葵素及SR9009干预后,db/db小鼠血肌酐水平呈下降趋势,但未达统计学差异(P>0.05)。(4)尿蛋白:与对照组比较,DKD组小鼠尿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5);不同剂量黄葵素及SR9009干预后,db/db小鼠的尿蛋白水平显著下降,且HD-TFA组较LD-TFA组下降更明显(P<0.05)。(5)HE染色:与对照组比较,DKD组db/db小鼠肾小球肥大,基底膜增厚,系膜增生,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不同剂量的黄葵素干预后,db/db小鼠肾脏病理改变呈不同程度的减轻。(6)核心昼夜节律基因表达:与对照组比较,DKD组小鼠肾组织Bmal1 mRNA表达水平升高,黄葵素及SR9009干预后,db/db小鼠Bmal1 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5);各组小鼠肾组织Clock mRNA表达水平无差异(P>0.05)。(7)HIF-1α、VEGF表达:与对照组比较,DKD组小鼠肾组织HIF-1α、VEGF mRNA表达水平增加,黄葵素干预后HIF-1α、VEGF mRNA表达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在DKD患者中普通存在,并且与DKD肾损伤相关。2.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表明,黄蜀葵花能改善DKD肾损伤,降低尿蛋白水平,且疗效与剂量呈正相关。3.网络药理学研究和实验研究结果相呼应,表明黄蜀葵花可能通过调控昼夜节律通路、HIF-1α/VEGF信号通路,发挥肾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