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慢性心力衰竭B期属于心力衰竭前临床阶段,为延缓心力衰竭的进展,对于慢性心力衰竭B期患者应进行早期、安全、有效的临床干预。研究这类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其与合并疾病、左室射血分数(LVEF)、血浆脑钠肽(BNP)、舒张功能指标(E/A、E/E’)等之间的关系,总结出慢性心力衰竭B期患者的中医证候等相关特点,为临床防治慢性心力衰竭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11月至2019年2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合并疾病、四诊资料、心脏彩超结果(LVEF、E/A、E/E’等)、实验室检查结果(BNP等)等相关内容,构建慢性心力衰竭B期中医证候类型及信息数据库。在SPSS25.0软件的支持下,对慢性心力衰竭B期的中医辨证分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00例慢性心力衰竭B期患者的平均年龄57.29岁,发病人群年龄集中在50-69岁。本组患者中,男女患病比例为4.55:1,发病人群以男性为主。慢性心力衰竭B期患者合并疾病的分布情况,高血压51例,冠心病51例,糖尿病34例,血脂异常19例,心房颤动12例,扩张型心肌病9例;合并冠心病的和无冠心病的慢性心力衰竭B期患者的平均年龄分别为60.04岁、54.43岁,两者年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0.05)。2.本组慢性心力衰竭B期患者单一中医证型最多的为气虚证,有75例,占37.5%,而后依次为血瘀证53例,占26.5%,痰浊证51例,占25.5%,阳虚证12例,占6.0%,阴虚证9例,占4.5%。本组患者中医组合证型最多的是气虚血瘀证(28例)和气虚痰浊证(28例),各占28%;而后依次为痰瘀互结证(23%)、气阳虚证(12%)、气阴虚证(7%)、阴虚血瘀证(2%);3.本组慢性心力衰竭B期患者的LVEF值主要集中在40%-49%,占样本总量的66%。本组舒张功能减退的慢性心力衰竭B期患者中,E/A<1的有52例,E/E’>8的有75例;舒张功能正常的患者中,E/A>1的有34例,E/E’≤8的有25例。慢性心力衰竭B期患者中E/E’>8组的LVEF平均值低于E/E’ ≤8组,两组的LVEF均值±标准差分别为41.04±6.44、44.24±5.18,且两组LVEF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0.05)。本组患者中E/A<1组的LVEF平均值低于E/A>1组,但两组LVEF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3>0.05)。LVEF和血浆BNP值在中医组合证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根据Spearman秩相关分析,慢性心力衰竭B期患者血浆BNP值与LVEF值之间呈负相关(r=-0.227),但两者相关系数无统计学意义(P=0.113>0.05)。慢性心力衰竭B期患者射血分数与舒张功能不全的指标E/A 比之间呈正相关(r=0.069),但两者相关系数无统计学意义(P=0.527>0.05)。慢性心力衰竭B期患者射血分数与舒张功能不全的指标E/E’比之间呈负相关(r=-0.280),且两者相关系数有统计学意义(P=0.005<0.01)。结论1.慢性心力衰竭B期患者中医证候特点为本虚标实,气虚为本,血瘀、痰浊为标。气虚证、血瘀证、痰浊证是慢性心力衰竭B期最常见的中医基本证候,中医组合证型为气虚血瘀证、气虚痰浊证、痰瘀互结证多见,较少见气阳虚、气阴虚证型;2.本组慢性心力衰竭B期患者中,左室收缩功能减退的同时,大多伴有舒张功能减退。LVEF与E/E’呈负相关,两者间的相关系数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左室收缩功能越低,E/E’值越大,左室舒张功能越低。本组慢性心力衰竭B期患者不同中医证型间的LVEF、BNP无统计学差异。LVEF与BNP、E/A分别呈负相关、正相关关系,但两者间的相关系数均无统计学意义。在慢性心力衰竭B期患者中,反映左室舒张功能的指标,E/E’比值相比于E/A 比值更加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