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司可林类化合物的药动学和制剂研究

来源 :华东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ang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佛司可林类化合物系从毛喉鞘蕊花Coleus forskohlii(Willd) Briq.中提取的半日花烷型二萜,其中异佛司可林和佛司可林分别是国内、外植株中的主要成分。两个化合物为同分异构体,均为强效腺苷酸环化酶激动剂,具有平喘、止咳、降压等药效。为设计佛司可林类化合物的合理用药方式和剂型,本文考察不同给药方式下,异佛司可林在豚鼠体内的药动学性质和生物利用度,在此基础上研制此类化合物的口服给药制剂。  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电离-串联质谱法(HPLC-ES I-MS/MS)专属性强,准确度、精密度良好,无明显基质效应,可用于生物样品中异佛司可林的定量分析。豚鼠体内药动学研究结果表明,异佛司可林静脉注射后的药动学曲线特征符合二室模型,分布迅速且广泛(Vz=16.82±8.42 L/kg),随即快速从体内消除(Cl=9.63±4.21 L/kg/h)。腹腔注射后吸收迅速(Tmax=0.12±0.05 h),随后的药动学特征与静脉注射相似,亦符合二室模型。口服给药后异佛司可林亦吸收迅速,但药动学曲线符合一室模型。腹腔注射和口服的绝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64.12%和49.25%,显著大于佛司可林的口服生物利用度(<1%)。提示异佛司可林具有更好的类药性;水溶性和体内代谢是制约此类化合物口服生物利用度的关键因素。组织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异佛司可林腹腔注射后可快速分布于各组织中。给药15 min后,各组织中浓度由高到低的次序为:肾>心>脾>肺>肝。  提高溶出度是设计佛司可林类化合物口服制剂的关键点之一。本文以相对水溶性更差的佛司可林(溶解度约10-15μg/mL,25℃)为模型药物,采用液固压缩技术,制备口服片剂。以氮甲基吡咯烷酮(NMP)为溶剂、硅酸铝镁US2(Neusilin(@) US2)为载体、硅酸铝镁UFL2(Neusilin(@) UFL2)为涂层材料。针对液固压缩片存在的成型性差等问题,采用中心组合设计法优化佛司可林液固压缩片处方。按最佳处方制得的液固压缩片成形性良好,硬度可达60 N以上,脆碎度<1%;20 min时的体外溶出度为87%,而普通片1小时的累积溶出度仅为23%。研究结果说明,采用液固压缩技术可以显著改善难溶性的佛司可林类化合物的溶出度,有望提高其口服生物利用度。
其他文献
本论文包括四个部分,分别为两种红厚壳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山蒲桃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肾茶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广防风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  
目的 分析讨论小儿慢性扁桃体炎术后疼痛的危险因素以及护理措施.方法 以2017年6月~2019年6月本院接受治疗的小儿慢性扁桃体炎术后患者60名,对60名患者的术后疼痛的危险因素进
目的:探究半夏泻心汤与腹针联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方法:研究样本为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86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采用双盲法将其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3
改版后的高中政治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更加紧密联系起来,因此这就要求教师从客观上要把教材研究透,能和生活中的事例相结合,以此让学生更加直观,理解更加深刻,进而增强学生学政治的兴趣。高中政治生活化能够为学生创建多元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的内心感悟和自己的实际生活有所交集。笔者通过自己多年教学经验,对高中政治教学做到“生活化”进行了探究,希望可以为政治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生活
中草药中有许多具有卓越疗效的成分,有些目前已被药理实验或临床试验证实具有攻克癌症等顽固性疾病的作用,因此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中国拥有丰富的中草药资源,开发出更多疗效
目的:针对胎儿宫内发育迟缓患者采用个体化医学营养治疗方案的治疗效果.方法:研究时间为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研究对象为100例胎儿宫内发育迟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
人体内LTB4的生物合成受多种酶的严格调控,其中,LTA4H是LTB4生物合成的关键限速酶。LTB4是强效的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介导其在损伤组织的招募,参与多种炎症性疾病进程。肺纤维化
笔者于台湾游玩期间,感受到了台湾独有的风土人情.印象最深刻的是台湾人生活中处处可见的日本印记,以及台湾人对日本的看法和态度.有别于上海人由于中日经贸往来、人员互动频
从闽西首府龙岩乘车西行五十公里,就是上杭古田。一九二九年十二月,毛泽东在这里领导召开了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这就是著名的古田会议。这次会议通过的由毛泽东主持起
目的 巴林特小组在重症监护病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方法 选择我科室的15名护士作为受试者,在巴林特小组方式后将受试者纳入到观察组,在应用前将受试者纳入为对照组,比对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