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2-吡啶酮类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抗乙型肝炎病毒活性研究

来源 :第二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uspjx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所导致的急、慢性疾病已经对全世界人民的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据WHO统计,全球有约4亿人为慢性乙肝患者,每年有近120万人死于乙肝相关疾病。我国约有1.2亿乙肝病毒携带者,有超过2000万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需要进行抗病毒药物治疗。巨额的诊疗费用给家庭、社会造成沉重经济负担,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不容忽视的因素。因此,乙型肝炎治疗药物研发是国内、外药物研究的重要领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中,抗病毒药物治疗是关键。目前临床上治疗慢性乙肝的两大类药物中,免疫调节剂α-干扰素和聚乙二醇长效干扰素因其体内长期效果较低、价格昂贵以及感冒样症状和失眠等问题,在临床应用受到很大限制;核苷类药物停药后反弹和长期应用所导致的耐药性也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寻找全新的非核苷类抗HBV药物成为国内、外乙肝新药研发的热点。本论文首先从抗病毒中药射干中提取分离得到具有明显抗HBV活性的异黄酮单体,采用Pd催化的C-C偶联反应,对活性单体进行全合成以及结构修饰与优化、建立新型异黄酮类小分子化合物库的过程中,首次发现了未见文献报道的非核苷类全新结构2-吡啶酮类化合物。体外抗HBsAg、HBeAg和HBV DNA的活性实验结果显示,所有的2-吡啶酮类新化合物都显示卓越的抗HBV活性,特别是化合物LK041-04和LK042-13抗HBV DNA的EC50分别达到0.206μM和0.12μM,选择性系数SI为532和466.7,均超过临床一线抗病毒药物阿德福韦酯。论文采用SYBYL/GASP软件构建了2-吡啶酮类化合物抗HBV-DNA的药效团模型。对模型的研究分析发现,模型中的3个重叠的芳环被识别为疏水性中心(HY);2个羰基氧原子和1个甲氧基氧原子被识别为氢键受体(HBA);模型中有且仅有的一个酚羟基的氢原子为氢键供体(HBD)。结合构效关系研究发现,母体结构上所有的氢键供体、氢键受体和疏水中心都是抗乙肝病毒活性所必需的官能团,增加氢键供、受体对提高抗HBV-DNA活性至关重要。以我们发现的结构新颖的非核苷2-吡啶酮类HBV-DNA抑制剂为先导,以药效团模型有效信息为指导,论文根据生物电子等排理论和优势结构理论,保留基本药效结构,着重研究在先导物的不同位点引入氢键供、受体和亲水性基团,改善其理化性质,采用微波条件下无溶剂定向反应等方法,通过逆合成分析,遵照简约、经济易行的指导原则,选择原料易得的合成路线,论文共设计、合成了5-(2-羟基-4-甲氧基苯甲酰基)-1-取代-吡啶-2(1H)-酮(LK041系列)、(反式)-5-((2-羟基-4-甲氧基苯基)(N-取代亚氨基)甲基)-1-取代-吡啶-2(1H)-酮(LK042系列)、5-(4-甲氧基-2-(取代酚酯基)苯甲酰基)-1-邻甲基苯基-吡啶-2(1H)-酮和5-(2-((1-取代苄基-1,2,3-三唑-4-基)甲氧基)-4-甲氧基苯甲酰基-1-邻甲基苯基吡啶-2(1H)-酮类化合物(LK043系列)、5-(2-羟基-5-乙酰氨基-4-甲氧基苯甲酰基)-1-取代-吡啶-2(1H)-酮类化合物(LK044系列)、5-(2, 4-二羟基苯甲酰基)-1-取代-吡啶-2(1H)-酮类化合物(LK045系列)、5-(2-羟基-3-硝基-4-甲氧基苯甲酰基)-1-取代-吡啶-2(1H)-酮类化合物(LK046系列)和5-(2-羟基-4-甲氧甲氧基苯甲酰基)-1-取代-吡啶-2-酮类化合物(LK047系列)7个系列的2-吡啶酮类衍生物,共125个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构建了2-吡啶酮类非核苷化合物库。对设计合成的所有化合物采用1HNMR、13CNMR、MS、HPLC-MS、IR和元素分析等结构测试方法进行了结构表征,并且采用两种流动相体系对所有目标化合物进行了HPLC纯度测定,纯度均在90%以上。另外,对每个结构类型的代表性化合物培养了单晶,通过单晶X-Ray射线衍射分析确认了结构。(反式)-甲基-3-(7-甲氧基-4-羰基-色原酮-3-取代)丙烯酯(Ⅵ)是反应的关键中间体。文献方法合成有脱碘副产物,纯化难度大,严重影响后续反应。我们综合考察了影响反应的溶剂、催化剂、反应时间以及加热方式等反应条件,进行大量平行反应优化反应条件。新工艺的反应收率由文献的75%提高到90%以上,成功地避免了脱碘副产物的产生,免去了纯化过程的繁琐;反应时间由原来的18个小时缩短到10分钟,提高了反应效率,节约了能源。采用HBV DNA转染的HepG2.2.15细胞模型,MTT法检测细胞毒性、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HBsAg和HBeAg抑制作用,探针PCR法检测样HBV DNA抑制活性,对所设计合成的125个非核苷类2-吡啶酮类目标化合物进行了体外抗HBV活性筛选。结果显示大部分目标化合物对HBV的HBsAg、HBeAg和DNA都表现出很好的抑制活性。特别是化合物LK041-07、LK041-08、LK042-03和LK041-05抗HBsAg的EC50达到13-18μM;LK041-06、LK041-07、LK041-14和LK042-03抗HBeAg的EC50达到0.1-0.73μM;LK041-05、LK041-09、LK041-10、LK042-01、LK042-07和LK042-14抗HBeAg的EC50也在5μM以下。LK041-04、LK041-06、LK041-08、LK042-07、LK042-13、LK045-05和LK045- 06抗HBV-DNA的EC50为0.12-1μM,而化合物LK041-02,、LK041-09、LK041-10、LK042-03、LK042-05、LK042-09、LK045-01、LK045-02、LK045-11 LK045-12和LK045-22的EC50为2.1-6.2μM。尤其化合物LK041-06、LK041-07、LK042-03对HBsAg、HBeAg以及HBV-DNA均表现出优异的抑制活性,具有继续研究的前景。本论文系统研究了2-吡啶酮类非核苷化合物抗HBV构效关系:(1)与1位氮原子相连的苯环上宜取代烷基、烷氧基等供电子基团,吸电子基使活性降低甚至消失;(2)连接羰基氧原子与1位同时双取代时,烷基取代活性优于芳基和苄基取代,分析可能与单取代系列存在不同的作用方式;(3)在2’位不宜引入杂环以及长疏水柔性侧链,但2’氧原子通过34根键连接的芳香基团的衍生物活性得到保持,有继续研究的意义;(4)在与羰基相连的苯环上引入强吸电子基会增加细胞毒性,而乙酰胺基的引入也不利于抗HBV活性的提高;(5)4’位的游离羟基使系列化合物的抗HBV活性明显增加,提示我们在苯环上引入氢键供体的正确性。论文以具有抗HBV活性的天然异黄酮类化合物提取与全合成为起点,以具有体外抗HBV活性的2-吡啶酮类结构骨架,在药效团模型的指导下,采用微波条件下无溶剂定向反应等方法,设计、合成了125个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综合考察了多位点修饰对2吡啶酮系列化合物抗HBV活性的影响,得到了数个具有研究价值的结构,为今后非核苷类小分子化合物抗HBV药物开发和作用机理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经IL-2/IL-15/SCF诱导的CD3^-CD56^+CD16^+ NK细胞体外扩增能力、NKG2D表达变化及其对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磁珠分选法(MACS)从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目的:对胆道结石术后抗菌药物的合理性以及使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方法对本院在2010年3月~2014年1月收治的104例复发性胆道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抗菌药物
基于城镇化质量进程视角,以皖江示范区为例,构建人口-经济-生态环境城镇化指标体系,采用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模型,测度2016年皖江示范区8个地级市城镇化质量进程加权灰色综合
基于可重用IP(Intellectual Property)的设计方法为微机电系统(MEMS)系统级建模与仿真技术提供了新的思路,有望成为未来的主流。它将MEMS分解为梁、质量块、可变电容器等多个
目的:(1)初选苯妥英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微粒(DPH-PBCA-NPs)的制备方法,并对制备工艺进行优化,建立DPH-PBCA-NPs最佳的制备方法和工艺。(2)利用Tween-80对DPH-PBCA-NPs进行
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成立初期,继承了清末修律的大部分成果,在新旧法律交替的过程中,民国初期的司法环境并不乐观。主要有三大问题:司法难以独立、司法基础薄弱、司法人员缺位。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配合火针疗法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寻常痤疮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采用穴位埋线配合火针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临床上对结肠癌的诊断作用及意义。方法选取资料来自我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最终经手术病理缺阵的结肠癌患者38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
发生学早已应用于中医学研究,但对运气理论的发生学研究尚未开展。通过发生学研究运气理论应确定运气理论成文年代,梳理运气理论知识要素层次,把握运气理论的认知思维方式,正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医疗卫生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人才作为医院发展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凸显出其关键性。护理人员在医院的正常运转、发展壮大等方面起着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