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借重布迪厄的“场域”和“惯习”概念,通过官方政治话语、知识精英批评、市场商业实践/大众消费需求等场域的读解,审视陈凯歌电影创作流变的姿态呈现。论文共分五个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如下:引言介入“场域”概念,旨在用场域观念的关系性思维方式,更有效的突显关系,将陈凯歌电影创作放置于一个个有着相对疆域的范围中更为准确地把握与剖析。同时引进“惯习”概念,认为陈凯歌电影创作流变是布迪厄关于场域和惯习关系认知的一个实践样本。第一章论述陈凯歌电影艺术自律主导场域的确立。陈凯歌是在一个市场无力的经济场域中开始电影创作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保护加之新时期知识精英批评的召唤,助推陈凯歌电影艺术自律主导场域的有效形成。但是,政治/文化架构的二维场域现实,要求陈凯歌电影的生成与流变在主导自律特质中叠加官方政治话语。第二章综观市场商业实践的强势发力,固然陈凯歌借重《霸王别姬》实现了其电影创作与市场商业实践/大众消费需求兼容并蓄的有效缝合,收获了艺术与票房的双重成功,但是事实上,陈凯歌依然尚未真切地择取到令其电影艺术自律主导场域良性且长效机制性地叠加包括官方政治话语以及市场商业实践/大众消费需求等新质在内的宽广路径。于是,《风月》、《荆轲刺秦王》、《温柔地杀我》中的多重裂缝,明晰可见。小成本制作的《和你在一起》有所隐忍与缓和,随后的巨制《无极》却再度呈现暴露。第三章论述了在官方政治话语主动谋求的产业化跃进中,《无极》的些许产业创新实践了市场商业的巨大成功。但是“叫座不叫好”的尴尬现实,却是虚妄的《无极》对市场商业实践应有之义的大众消费需求的错位。《馒头》的再叙事与再生产在对《无极》进行补偿性阅读的同时,回归了大众消费需求。结语指出,作为更具适应性生存策略的市场商业实践内化为陈凯歌电影90年代及之后的一种新质叠加,意味着陈凯歌电影艺术观念的完善和成熟。事实上,陈凯歌电影艺术自律和市场商业实践他律的纠葛,一再凸显着陈凯歌从未简单地放逐电影艺术自律追求的屡屡调整而被动地屈就市场商业实践。纵观陈凯歌电影创作流变,却是主导与叠加的姿态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