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早期的英格兰乡村一直以来都是中西方史学家的焦点话题。十九世纪,英国乡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城市面积不断扩张,农业产量却居世界前列。反观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农村,大量年轻劳动力外流,贫富差距不断加大,“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滋生,机遇和挑战并存,商业趋向多元化,同样面临英格兰乡村早期的一系列问题。而当时的英国,在面临这些问题时,是如何解决的呢?英国又是如何完成从传统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型?该报告拟以《英格兰乡村社会史》第五章的汉译作为实际案例,以斯坦纳阐释学翻译观为理论依据,以补偿翻译策略为落脚点,探讨人文社科类文本在翻译中所涉及的重难点与相应对策。本翻译报告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为翻译任务描述,分为任务背景和任务意义两小节。第二章为翻译文本分析。在这一章里,笔者详尽地描述了翻译材料的写作风格、语言特色和内容分析。第三章为翻译过程描述,主要包括译前准备、译中执行和译后工作。第四章为阐释学补偿翻译策略的案例分析,是本文重点章节。笔者主要着眼于《英格兰乡村社会史》的翻译难点,从“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四步骤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以补偿策略作为切入点重点分析,就本章中出现的词、句和篇章进行分析。本文的重难点在于,文化负载词句偏多,因此译者通过文化补偿、审美补偿和语篇补偿翻译策略对文中的特殊词汇、复合句式和社科语篇进行处理,其中采用了加注补义、异化法和引申释义等显性翻译策略,以及虚实互化、增译达意等隐性翻译策略。第五章为翻译实践总结。笔者从翻译语言能力、翻译文化能力和翻译工具使用三个层面,对社科历史文本的翻译进行了相关经验的总结,译者不仅需要加强“内功”素养,还得提升“外功”能力,运用阐释学的跨学科翻译意识,提高自身翻译水平。不仅如此,笔者还从译文质量、实践报告和翻译理论三个层面讨论了本次翻译实践的不足与问题。本次翻译活动的意义主要有三点。第一,选题意义。从他人层面来看,通过阅读《英格兰乡村社会史》的中译本,我国各界人士可以了解英格兰乡村社会发展,并从中增长见闻;从个人层面来看,笔者出生于乡村家庭,希望通过此次翻译实践,能对家乡—衡阳雨母山联胜村—的发展略尽绵力。第二,社会意义。《英格兰乡村社会史》属于人文社科类文本,不仅有利于中英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对中国建设现代化新农村有所观照。第三,理论意义。此前,翻译阐释学在翻译的具体案例分析并不多,尤其是将翻译“四步骤”中的补偿与翻译方法融合的文献较为少见,笔者希望能在此有所创新,以期在社科类翻译策略上的研究有所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