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酵床养鸭,实现了鸭粪便零排放,提高了肉鸭自然免疫力水平,净化了鸭舍空气质量,促进了鸭的生长发育。同时,在解决养殖场粪便污染带来的环境压力,维护生态环境,提高肉鸭养殖的经济效益等方面效果也较为显著。该试验旨在研究比较发酵床养殖模式与传统水泥地面养殖肉鸭,在养殖舍环境、肉鸭生产性能及其免疫力水平的高低的有无显著改观。通过对比不同模式下鸭舍氨气浓度,温度,肉鸭血清IgG浓度,法氏囊、胸腺以及脾脏等脏器指数的差异,表明发酵床养殖模式能有效净化鸭舍空气质量,增强肉鸭免疫力水平,促进肉鸭生长发育,是较为理想的畜禽养殖模式,可以在肉鸭养殖中采用发酵床模式,并积极推广应用。由于鸭的免疫力水平提升后,鸭群患病几率降低,故畜禽兽药的使用也相应的减少。试验选择1日龄大小无明显差异的健康樱桃谷肉鸭1200羽,公母各半,随机分成两组进行混养,即试验组(发酵床饲养模式)与对照组(常规饲养模式),每组设3个重复采用随机分配法,各600只,发酵床养殖模式组600羽(3个重复各200羽);传统养殖模式组600羽(3个重复各200羽),饲养试验周期是6周。对照组的粪便处理按照鸭场原有方式进行。饮水是使用自来水,每天提供23小时光照,采用自然通风换气,并执行常规免疫程序,养殖场鸭舍外常规消毒。结果表明:试验一、两种不同饲养模式下对肉鸭生长环境的影响1、育雏期,发酵床养殖模式组与传统养殖模式组每日平均温度差异不显著(P>0.05);生长期间,两种模式组每日平均温度差异显著(P<0.05);育肥期,两种模式组每日平均温度差异也显著(P<0.05)。除育雏期外,其他两个时期发酵床养殖模式舍内温度均比传统养殖模式高4~5℃。2、育雏期,发酵床养殖模式组与传统养殖模式组日均氨气浓度含量差异显著(P<0.05);生长期,发酵床养殖模式组比传统养殖模式组日均氨气浓度含量降低62.9%(P<0.01);育肥期,发酵床养殖模式组比传统养殖模式组日均氨气浓度含量降低65.9%(P<0.01)。3、整个试验期内,肉鸭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差异极显著(P<0.01),发酵床模式组的发病率较传统模式组降低了2倍左右。同时,因患呼吸道疾病而死亡的死亡率差异也极显著(P<0.01),发酵床养殖模式死亡率较传统养殖模式死亡率的降低了接近3倍。整个养殖过程中肉鸭死亡率差异显著(P<0.05),发酵床养殖模式的死亡率降低了1.5倍。试验二、两种不同饲养模式下对肉鸭免疫功能的影响1、生长期,肉鸭血清中免疫球蛋白G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发酵床养殖模式组肉鸭血清中免疫球蛋白G含量显著提高,较传统养殖模式组提升了近2倍;育肥期,两种模式组差异极显著(P<0.01),发酵床养殖模式养殖的肉鸭血清中免疫球蛋白G含量提高超过1.5倍。2、发酵床养殖模式与传统养殖模式相比较,发酵床养殖模式下肉鸭法氏囊指数、脾脏指数以及胸腺指数均高于传统养殖模式;在两种模式下肉鸭的法氏囊指数、脾脏指数以及胸腺指数均随日龄变大而有所降低;除在21日龄时,发酵床养殖模式组与传统养殖模式组肉鸭法氏囊指数和脾脏指数差异不显著(P>0.05)外,发酵床养殖模式组与传统养殖模式组脏器指数表现为差异极显著或显著;试验三、两种不同饲养模式下对肉鸭生产性能的影响发酵床养殖模式与传统养殖模式组相比,出栏体重两者间无较大差异,发酵床养殖模式平均每只出栏体重略高于传统养殖模式;整个养殖过程中肉鸭死亡率差异显著(P<0.05),发酵床养殖模式的死亡率较传统养殖模式的死亡率降低了1.5倍;发酵床养殖模式下肉鸭的采食量低于传统养殖模式18g/d,料重比也比传统养殖模式低0.26。试验表明:发酵床养殖模式,能有效改善鸭的生活环境,提高肉鸭的生产性能,促进免疫器官发育,从而增强鸭群免疫力水平,对解决肉鸭养殖过程中粪污污染问题,环节环保压力,维护生态环境,提高养殖效益等方面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