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黄培土机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来源 :西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ampirew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韭黄种植过程中通过培土作业能够提高产量,目前没有韭黄机械化培土相关技术成果,韭黄培土全靠人工完成,效率低,种植成本高。韭黄种植垄距较小,生产过程中需要多次培土,最终培土高度达到30cm以上,作业时要求边扶苗边培土。常见的田园管理机机体较宽,行间作业困难,缺少专用扶苗装置,导致作业过程中韭菜茎叶倒伏、损伤,培土土壤流向不合理,横向运动距离偏小,造成大量土壤回流,少量到达韭菜根部,培土效果较差。针对韭黄机械化培土中扶苗和土壤流向不合理等问题,本论文提出了一种韭黄扶苗技术,建立了扶苗运动力学模型,设计了扶苗装置,研究了反转培土技术,进行了培土装置培土过程离散元仿真,分析了培土装置作业参数对土壤运动速度、受力和培土厚度的影响,开展了韭黄培土作业参数匹配试验,本论文的相关研究成果有利于解决茎叶类作物培土难题。本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韭黄培土机关键技术研究。根据韭黄的种植模式结合中耕培土机的作业特性提出了一种韭黄扶苗技术,并对韭黄扶苗过程进行了力学分析,建立扶苗装置的结构参数与前进速度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机具在不同速度作业的情况下,扶苗装置的倾斜角度θ取值范围为22.5°-47°,才能将韭菜顺利扶起,不发生倒伏;然后对培土装置进行了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建立了理论情况下培土装置的结构参数与土壤运动运动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刀具入土切削土壤后,土壤被抛出的初始条件为刀具正切刃与侧切刃法向的夹角δ≥土壤与刀具表面间的摩擦角φ,机具作业过程中,土壤颗粒抛出时的绝对运动速度随刀具正切刃与侧切刃的夹角β增大而增大。(2)培土影响因素和规律研究。分析培土作业质量的影响因素,采用离散元法对培土过程进行仿真分析,研究培土刀折弯角(δ+π/2)和转速改变后对培土的作用规律,结果表明土壤颗粒沿各轴向运动速度和受力随刀具折弯角变大而变小,刀具折弯角为120°时,培土厚度和垄上颗粒数量最大;土壤颗粒沿各轴向运动速度随刀具转速的增加而增加,刀具转速低于340r/min时,土壤颗粒沿各轴向的运动速度增加幅度较小,培土厚度和垄上颗粒数量较小,刀具转速高于340r/min时,土壤沿各轴向运动速度增幅较大,培土厚度和垄上颗粒数量发生剧增,刀具转速高于360r/min时,土壤颗粒沿各轴向运动速度变化较小,沿Y轴、X轴方向的运动速度基本不变。(3)韭黄培土机作业参数匹配研究。结合离散元仿真结果,按照相关国家试验标准中关于中耕培土机械试验方法,对韭黄培土机进行田间作业性能试验,以培土宽度、培土厚度、韭菜真叶土壤覆盖量、韭菜倒伏率和损伤率作为试验指标对韭黄培土机进行了培土效果和扶苗装置正交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机具前进速度取0.3m/s,扶苗装置展开宽度取628mm,刀具转速取370r/min,内挡土板展开角取90°,外挡土板展开角为61°、刀具类型选择Ⅱ型(普通培土刀)时,培土宽度为360.08mm,培土厚度为90mm,韭菜真叶土壤覆盖量为71.32g,韭菜倒伏率为2.32%、韭菜伤苗率为2.28%,韭黄培土机符合韭黄种植的农艺要求。
其他文献
将外语创作(本研究指英语)的中国题材作品译成汉语时,译者往往会面临一种特殊的翻译现象--回译。回译者除了遭遇一般英汉译者的翻译困难,还会遇到特殊的回译难题。因此,探究回译的难点与对策也就成为了本研究的主要任务。文献综述表明既有研究还未将回译难点类型化,并据此提出相应对策。鉴于此,本研究以《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哈佛中国史》第四卷)中英文本为文本基础,以回译的难点为研究对象,通过具体案例来分
学位
在茶叶产业中,采摘工作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目前主要有传统采摘和机械采摘两种工作方式。传统采摘,即人工采摘,对劳动力需求较大,在采茶季中往往会出现人工短缺等问题;现有的机械采摘方案多为运用各类采茶机进行采摘,但同样需要人工参与,无法实现自动化和选择性采摘。随着传感器技术和机器人技术的持续发展,具有选择性地智能采摘机器人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受到相关学者的关注。其中针对采摘机器人的结构设计、目标识别和定位
学位
随高光谱遥感成像技术的发展,新型伪装侦查技术能在可见光-近红外(VIS-NIR)波段对目标与背景进行精准甄别,对军事目标的光学伪装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层状双氢氧化物(LDHs)因结构特性,与植物的可见光-近红外光谱存在相似性,但仍有一定差距。本文通过不同的合成方法,制备具有一定特殊形貌和层间结构的改性LDHs,探究LDHs结构对光谱性能的影响,并尝试探索一种融合两种光谱调控机理的光谱调控方法。具
学位
设计了一种用于机载大气数据系统的高精度微机电系统(MEMS)硅谐振压力传感器。采用了多层硅—硅键合技术、阳极键合技术以获得高稳定性的频率信号输出和圆片级真空封装,其具有高精度、高Q值的特点。芯片采用复合谐振梁—膜—硅岛结构作为谐振器部分,以减小面外谐振模态带来的性能影响。测试结果表明:在量程范围为3~130 kPa,温度范围为-55~85℃,该谐振压力传感器的全温全压精度高达0.01%FS。
期刊
我国制造业正在向智能化制造方向发展,融合了视觉传感器技术的机器人使得自动化流水线中的操作由人力逐渐变为以机器人为主导,大幅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并降低了生产成本。使用视觉引导的机器人来完成分拣中无序堆叠物料的识别、分拣等步骤需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从场景中识别散乱堆叠的待分拣物料;第二,按照物料既定的姿态进行供料。本文对物料识别和位姿估计进行了研究,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选用了RealSense D4
学位
硅谐振压力传感器因其数字频率信号输出和高精度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工业控制等领域。硅谐振压力传感器的闭环控制系统决定硅谐振压力传感器的性能指标,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和参数优化则是谐振传感器的研究难点。基于系统状态方程从理论上推导了控制策略,提出系统稳定性判定依据。利用Simulink仿真搭建系统模型,并通过电路测试验证。结果表明,在满足稳定性判据的条件下,研制的硅谐振压力传感器基频为42 kH
期刊
针对某型硅谐振压力传感器的压力敏感芯体,主要测试了该压力敏感芯体的幅频特性、相频特性、对气压的响应、对直流偏置电压的响应等关键特性,从而结合自激振荡理论,指导该传感器的驱动电路的设计与改进。该压力敏感芯体激励与输出信号分别为mV级、μV级的正弦波信号,信号发生器与示波器难以进行稳定、精确的激励与测量。使用矢量网络分析仪对某型硅谐振压力传感器进行稳定、精确的激励与测量,得到了要实现传感器稳定工作驱动
期刊
<正>申请号:202210637646.5【申请日】2022.06.08【公开号】CN114726363A【公开日】2022.07.08【分类号】H03L3/00;H03L1/02【申请人】成都凯天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发明人】胡宗达;梁应剑;张林;张坤;赵鑫;李明兴【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硅谐振压力传感器的自适应闭环反馈控制系统及方法,属于MEMS压力传感器技术领域。
期刊
硅谐振压力传感器制备工艺包括硅-玻璃工艺和全硅工艺,采用硅-玻璃工艺时,硅材料和玻璃材料热膨胀系数存在差异,会产生热应力。为解决硅材料和玻璃材料热膨胀系数不匹配而产生的热应力,设计一种基于全硅工艺的硅谐振压力传感器。该设计采用全硅工艺制备,其中电极层和敏感膜层集成于一体,密封层实现真空键合,在消除热应力的同时可减小黏接剂带来的应力干扰。采用全硅工艺制备的硅谐振压力传感器能够克服各种应力干扰,使传感
期刊
行星比连续可变复合传动系统拥有无级调速能力并且效率高,同时结构简单,因此在小型农业机械上拥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传动系统的优化与选型一直都是研究热门,针对不同传动特性需求,设计出最优系统具有实际意义。行星比连续可变复合传动中的分汇流机构用牵引式行星排做了替换,导致其构型遍历和传动特性尤其是扭矩特性有了不一样的情况,需要开展详细的分析。本文以行星比连续可变复合传动系统为研究对象,以复合传动系统传动机理为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