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防红外透视功能聚酯纤维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来源 :东华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zhj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码相机不但能够接收可见光,对700~1200nm的近红外光也具有感光能力。由于红外光线波长比可见光长,从而能够穿透一些比较轻薄、不透明的材料,如衣物、窗帘、塑料等。目前有不法分子采用数码相机的红外摄影功能对人体进行透视偷拍,严重违背社会公德,产生了极坏的社会影响。因此,开发一种具有防红外透视功能的服用纤维及面料,不仅能够有效遏制红外偷拍的不良社会现象,保护个人隐私及信息安全,而且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商业价值。本研究将Ti O2、Zr C作为近红外添加剂加入到纤维表层、芯层,制备了一种双组份皮芯型防红外透视聚酯纤维。本文首先制备了PET/Zr C、PET/Ti O2共混切片,并研究其基本性能。其次,通过熔融纺丝的方法制备了不同Ti O2、Zr C含量的单组份圆形及双组份皮芯型防红外透视聚酯纤维。最后,将所制备的纤维织造成袜带,以研究纤维的防红外透视性能。本文利用毛细管流变仪、复丝纱线强力仪、热重分析仪、差式扫描量热仪探讨了Ti O2、Zr C加入对共混切片的流变性能、热稳定性能、结晶性能及纤维力学性能的影响,利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表征了织物在700~1200nm的近红外光透射率。对防红外透视纤维的研究表明:在相同的温度条件下,PET/Ti O2熔体表观黏度较PET/Zr C高,两者黏度差较大。TG和DSC结果表明:无机粒子的加入对于切片起始分解温度(Te)并没有太大的影响;最大失重速率温度Tp随Ti O2、Zr C含量的增加而升高,热稳定性能性能增加;Tg、Tcc降低,Tm升高,结晶能力得到提高。纤维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随着纤维中Ti O2和Zr C含量的增加,POY纤维的强度下降。经加弹后,PET/Ti O2及PET/Zr C单组份圆形防红外透视DTY纤维最低强度分别为3.20 c N/dtex、2.04 c N/dtex,PET/Zr C/Ti O2皮芯型防红外透视DTY纤维的力学性能最低值为2.60 c N/dtex。对防红外透视织物的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皮芯型还是单组份圆形结构的防红外透视纤维,其织物样品在700~1200nm内的平均透光率都随着纤维中Ti O2、Zr C含量的增加而减小,其中Zr C含量对织物近红外透射率的降低程度要远大于Ti O2;对于PET/Zr C单组份圆形防红外纤维,随着纤维中Zr C含量的增加,织物近红外透射率大幅度降低,当加入6.0wt%Zr C时,织物近红外透射率仅为6.95%。PET/Ti O2/Zr C皮芯复合防红外纤维,随着纤维芯层中Zr C含量的增加,织物近红外透射率也随之降低,其降低的幅度较PET/Zr C小,芯层Zr C含量为6.0wt%,织物的近红外透射率为13.57%。但皮芯复合防红外透视纤维的皮层添加了3.0wt%Ti O2,织物的颜色明显改善,为浅灰色,拓宽了纤维的使用领域。
其他文献
<正>支气管扩张症是一种气道慢性炎症,可因各种原因所引起,病理特征是支气管树的病理性、永久性扩张,临床特点为支气管-肺部的化脓性感染,即反复咳嗽、咳脓样痰,或伴有咯血[1
本文分析了"神经和肌肉刺激器"类产品在生产、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文中列举了专项抽验中发现的,该类产品在"外部标记"、"电介质强度"、"输出数据的准确性、输出参数的限制"、"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不再适用于现如今的课堂了。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教师应当在教学中不断提升自己,转变教师职能,积极创新教学方式,并在这一过程
期刊
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 FC)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随着社会老龄化,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饮食习惯改变以及社会-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发病率逐年增高。该病病因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db:内容简介]
目的检测高频电刀分别处在额定负载和不同负载下的功率输出值、高频漏电、波峰因子、安全报警以及声光报警等参数,从而提高高频电刀临床使用的安全性。方法应用FLUKE高频电刀
信用卡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拖欠账款的现象愈发严重。后排催收人员是指对拖欠信用卡账款2个月以上的顾客进行电话催收的人员,本研究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Behavioral Event Inter
目的根据JJF1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的要求,对水中铜测定结果的不确定度进行评定。方法考虑火焰原子吸收测定法不确定度的主要来源包括仪器的精密度、标准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