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克智”为研究对象。作为口头论辩活动,“克智”既是一种言语行为,一种对话艺术,也是人们讲述传统,探求知识,明辨事理,讲述历史的一种口头交流和传播方式。“克智”具有“诗性”,至今活跃在彝族民间,与古希腊的“舌战”传统相呼应。论文提出了研究克智这种独特传承方式的必要性。界定了克智等相关概念的内涵,介绍了本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并对人类口传及其克智的研究状况进行了梳理和评价。论文介绍了“克智”传承背景,反映出“克智”传承的独特方式与其传播的语境息息相关。追溯了人类口传的起点及其“克智”的来源,描述了“克智”演述的整个过程。分析了“克智”音律的特色,指出了作为音节文字的彝语,其表音和构词的特殊性为彝语韵文的组句在音节、韵律等方面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论文对“克智”的传承机制进行系统分析,从理论上为解释民间口头传承方式及其背后的思维方式做出新的探索。对“克智”传承背后的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特别是对论辩中流露出的思维方式和民族精神。“克智”口头论辩在演述中充分流露出了追根溯源的诗性思维及其民族精神。凉山彝族“根骨”观念下的溯源精神,家支宗法谱系下的父子连名,以及诗性思维,共同构筑了独特的“克智”口头文化传统。论文揭示了口传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考察口传与书写的历史,揭示了口传与书写经历了一个从关联到断裂,并将走向结合的过程。口传是人与生俱来继承的能力,如同我们的双手,是我们自身的一部分,这样的一种继承不会迅速地被书写所取代。我们不能以“目前”的观念看待口传,口传的历史及其漫长,它是一种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其价值或者地位等于书写,口传既是书写的前提也是书写的归宿。口传与学校教育并非水火不容,二者将长期共生共荣。从口传的角度来审视教育,教育有着许多口传的特质。论文阐释了“克智”传承的教育学意义。文字出现后,口传并没有消失而与之并存,这是教育意义的凸显。“克智”是具有“存在”“对话”“诗性”等教育意义。它运用身边的事物进行对话,进行思维的训练。真正的思想是对话,口传是人类流传的重要方式。论文分析了“克智”传承对我们教育教学的启示:改变观念,正确对待口传文化;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调整学校教育的内容;改进学校教育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