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临汾盆地末次间冰期以来古气候变化研究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tde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临汾盆地位于鄂尔多斯台地的南部和东部边缘,该区域是我国新构造运动非常强烈的地区之一。以山西临汾盆地为着眼点进行研究,有利于从更广泛的、具有成因联系的区域整体上来认识青藏高原隆升及其环境效应这一重大科学问题,并且临汾盆地千伏村剖面记录了末次间冰期以来的气候变化,对揭示晋西南地区古气候变化的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自中更新世以来盆地中经历了多次的湖侵、湖退,沉积地层连续,形成了黄土-古土壤层与河湖相沉积层互层分布的现象,蕴藏了丰富的古气候变化的信息。本文通过对临汾盆地湖泊沉积物的磁化率、粒度、地球化学元素、有机质等多气候环境代用指标的数据处理与综合分析,对能够准确反映该区域古气候变化的代用指标进行了遴选。在此基础上,剖析了临汾盆地对全球气候变化信号的响应,揭示了临汾盆地末次冰期高时间分辨率的气候波动,初步建立了临汾盆地末次间冰期以来的古气候环境的演变过程与特征,为进一步讨论该时段中国中东部地区气候环境演变提供了类比材料。根据对千伏东(QFD)湖相沉积剖面沉积特征描述以及对该剖面进行的磁化率、粒度、有机质含量、化学元素含量及比值等气候代用指标的数据处理与分析,确定将磁化率、<4μm粘土组分含量、4~63μm粉砂组分含量、中值粒径、有机质含量、Rb、Sr含量及其比值作为研究千伏村剖面的气候代用指标,并确定了其古气候指示意义。根据多气候环境代用指标的对比分析与年代的内插推算,结合剖面的沉积特征,建立了临汾盆地末次间冰期以来沉积地层年代序列,并将千伏村剖面末次间冰期以来的沉积环境划分为五个阶段:即末次冰期早期阶段(L1L3)、末次冰期间冰段早期(L1S2)、末次冰期间冰段中期(L1L2)、末次冰期间冰段晚期(L1S1)、末次冰期晚期阶段(L1L1),同时得出临汾盆地千伏村剖面的气候经历了以下几个演化阶段:深度760-620cm(73~51.9kaB.P.)相对干冷的气候期;深度620~530cm(51.9~46.1kaB.P.)相对湿润的气候回暖期;深度530~300cm(46.1~28.9kaB.P)相对干冷气候期;深度300~220cm(28.9~22kaB.P)相对湿润的气候回暖期;深度220~0cm(22~10.3kaB.P.)经历了末次冰期最为干冷的冰盛期和后期逐渐回暖的冰消期。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千伏村剖面记录了末次冰期的一些千年尺度的全球性气候事件,包括16次暖事件和7次冷事件,初步推测16个暖事件为D-O事件在东亚季风区的体现,而7个冷事件为Heinrich事件H1~H6以及冰消期的YD事件的表现。
其他文献
区域经济正在以各种方式参与全球经济竞争,成为国家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引擎,区域发展不仅变得更加重要,而且区域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并以多种复杂的方式进行争夺与较量。作为国民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社会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协调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基础环节。随着人口持续增长,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人地矛盾
论文首先论述城市中心性研究的理论背景,分析比较各种研究城市中心性的方法,然后简述了武汉城市圈现状,结合绪论中的理论基础,建立武汉城市圈城市中心性研究指标体系。该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