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技术的进展,近年来人们发现:作为与肿瘤密不可分的肿瘤局部微环境对肿瘤演进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肿瘤微环境是肿瘤细胞和相邻正常组织之间的部位,其组成包括细胞外基质、可溶性分子和肿瘤间质细胞如免疫炎症细胞、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周细胞等,与肿瘤细胞之间存在复杂的交叉对话、相互作用的关系。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改变甚至逆转了肿瘤生物学特性,对肿瘤表观遗传学、免疫逃逸、转移潜能等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自19世纪,德国病理学家鲁道夫·魏尔啸(Rudolf Virchow)首次提出了炎症与肿瘤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联系的观点,慢性炎症与肿瘤的关系已被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分子生物学实验所证实,约有25%的人类肿瘤发现和慢性炎症相关。在大多数实体瘤中,均可见到大量的炎症细胞如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s)、肥大细胞(mast cells, MC)、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 NK)细胞、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 TAM)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s, TIL)等的浸润。这些肿瘤局部炎症细胞作为免疫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个复杂的多细胞群体,它们之间及其与肿瘤细胞和局部其他细胞之间存在着不同层面、不同环节的相互作用,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在细胞培养和移植模型中研究已证明基质和肿瘤之间的旁分泌相互作用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致瘤性和转移。这些起促进作用的炎症细胞目前包括巨噬细胞、肥大细胞、中性粒细胞、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这些炎症细胞及其分泌的炎症因子组成的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抑制了NK细胞和T细胞的免疫反应,对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都起到重要作用。研究表明,肿瘤微环境免疫活性细胞种类、密度、功能状态和分布四方面综合免疫学因素,是独立于TNM分期的独立预后因素。因此,了解肿瘤微环境中各炎症细胞的特性和作用,无论是对于肿瘤诊断、分期分型、靶向性治疗、预防转移复发或了解肿瘤的发病机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是一种鼻咽上皮来源的恶性肿瘤,组织学上可见鼻咽癌微环境中有大量的炎症细胞浸润,因此曾一度被称为“淋巴上皮瘤”。这些肿瘤浸润炎症细胞在鼻咽癌发生发展和侵袭转移的演进中发挥了异常重要的作用。早期研究表明鼻咽癌微环境中存在多种炎症细胞,如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其中主要是CD3+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相对较少,NK细胞极少,且不同个体之间,炎症细胞的分布、程度、类型等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但由于样本量和实验技术的限制,早期没能充分证实TIL数目与预后关系,或得出截然相反的结果。目前关于鼻咽癌微环境中免疫活性细胞与鼻咽癌的关系,仍存在争议,缺乏深入、系统、全面的研究,尤其是肿瘤浸润肥大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至今未见研究报道。关于这些肿瘤浸润炎症细胞在鼻咽癌组织中的作用机制至今亦不清楚。本课题着通过免疫组化染色首次全面分析各种炎症细胞在鼻咽癌中分布及浸润程度,结合临床资料,探讨鼻咽癌组织中炎症细胞与病理特点及临床分期及预后的相关性,,并评价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预测价值。为进一步探讨肿瘤浸润炎症细胞的作用,通过检测鼻咽癌组织中的微血管密度(MVD),了解多种炎症细胞与鼻咽癌血管生成的关系,探讨相关肿瘤炎症细胞参与肿瘤转移的途径。第一章肿瘤浸润炎症细胞在鼻咽癌中的分布及预后相关性研究探索鼻咽癌局部微环境中各种肿瘤浸润炎症细胞亚型的分布、密度及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并评价各肿瘤浸润炎症细胞的预测价值。材料和方法:收集2007年至2011年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收治的鼻咽癌患者的石蜡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研究鼻咽癌微环境CD56+NK细胞、FOXP3+调节性T细胞、CD8+细胞毒性淋巴细胞、CD3+T细胞、CD20+B淋巴细胞、CDla+未成熟树突状细胞、CD83+成熟树突状细胞、neutrophilelastase+中性粒细胞和Tryptase+肥大细胞的分布、数目、与鼻咽癌预后的关系及各炎症细胞的预测价值。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中位数[25分位数;75分位数](M[P25;P75])表示。Spearman相关性分析分析计量资料相关性。采用卡方检验分析肿瘤浸润炎症细胞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生存检验采用Log-rank检验。影响鼻咽癌患者生存时间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则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组病例共177例,中位随访时间为51(31~60)个月,4年的总生存率为65.9%,无进展生存率为58.7%。2、肿瘤浸润炎症细胞如neutrophil elastase+中性粒细胞、NK细胞、CD83+成熟树突状细胞和CD3+T淋巴细胞,主要分布于肿瘤间质中,CD8+细胞毒性T细胞和FOXP3+Tregs癌巢中亦可见大量浸润;CDla+未成熟树突状细胞主要分布于癌巢中。3、肿瘤微环境中浸润的炎症细胞主要是T淋巴细胞,CD8+细胞毒性T细胞为主,约占60.11%(47.13%-71.12%),FOXP3+调节性T细胞约占23.20%(16.34~32.05%),NK细胞最少。而在树突状细胞中,以CDla+未成熟树突状细胞为主。4、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各炎症细胞间普遍存在正相关关系。5、CD3+T淋巴细胞、CD20+B淋巴细胞、neutrophil elastase+中性粒细胞及CD83+成熟树突状细胞的浸润密度与肿瘤病理分型相关(P<0.05)。FOXP3+调节性T细胞,neutrophil elastase+中性粒细胞和tryptase+巴大细胞的浸润密度均与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临床分期呈呈正相关关系(P<0.05), CD56+NK细胞与局部肿瘤侵犯分级(T分期)呈负相关关系。6、单因素生存分析提示:FOXP3+调节性T细胞,CD8+细胞毒性T细胞、neutrophil elastase+中性粒细胞、tryptase+肥大细胞低密度组患者的较高密度组有较高的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而CDla+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和CD56+NK细胞高密度组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较低密度组高,与预后呈正相关关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多因素生存分析提示:CD8+细胞毒性T细胞、FOXP3+调节性T细胞是影响鼻咽癌患者总生存期(P<0.05)的独立危险因素,不是影响无进展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tryptase+巴大细胞是影响患者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CD56+NK细胞是影响患者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的独立保护因素而CDla+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和neutrophil elastase+中性粒细胞不是独立于临床病理特征的预后因素8、多因素生存分析提示CD56+NK细胞联合其他炎症细胞是影响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的独立的预后因素(P<0.01), ROC曲线证实其预测能力优于单一分组。结论:在鼻咽癌组织中,肿瘤浸润调节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肥大细胞、中性粒细胞与不良预后密切相关,CDla+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和CD56+NK细胞反而与良好预后相关。而且,CD56+NK细胞联合其他炎症细胞可能是更好的预测鼻咽癌预后的指标。第二章肿瘤浸润炎症细胞与鼻咽癌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研究探讨鼻咽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与肿瘤浸润炎症细胞的关系。材料和方法:收集上述病人的石蜡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研究鼻咽癌微环境的微血管密度(MVD)及其与鼻咽癌预后和各炎症细胞浸润密度的相关性。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中位数[25分位数;75分位数](M[P25;P75])表示。Spearman相关性分析分析计量资料相关性。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鼻咽癌组织中MVD与N分期和临床分期呈正相关关系,MVD越高,越易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越晚,患者的预后越差。2、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MVD与tryptase+肥大细胞和CD56+NK细胞浸润密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中MVD与tryptase+巴大细胞的相关度较密切,与其他炎症细胞无显著相关性。结论:血管生成与鼻咽癌患者的不良预后及肥大细胞浸润密度密切相关。鼻咽癌中肥大细胞可能通过促进肿瘤的血管生成,促进肿瘤的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