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茄子指标成分分析及癌痛消颗粒的提取工艺优化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liao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癌性疼痛是一种机制独特而复杂的慢性疼痛。癌痛的产生与中枢敏化和外周传入神经敏化有关,在癌痛初期,以炎症细胞、肿瘤细胞释放的一系列潜在致痛因子以及破骨细胞的持续活化所导致的初级传入神经敏化为主;在癌痛后期,肿瘤的类型及生长引起的神经损伤与压迫也参与了癌痛的发生过程。目前癌痛的西医治疗法虽然疗效比较确切,但是毒副作用大,人体对药物的依赖性强,治疗费用高,可能造成不可逆的神经损伤等。中医药治疗法具有局部治疗和全身调节的作用,疗效明确,患者易接受,药物用量小,不良反应少,因而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壮药天茄子在广西民间主要用于治疗疼痛,白芍,延胡索也是治疗疼痛的常用药物,所以本论文拟将天茄子、白芍、延胡索等六味药材进行组方,制备专门用于治疗癌性疼痛的“癌痛消颗粒”。论文首先对君药天茄子药材的有效成分进行提取、分离、纯化,然后对其组分进行了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核磁共振氢谱(1H NMR),核磁共振碳谱(13C NMR)测定,通过对光谱数据分析及与文献报道值对比,确定天茄子分离提取物为华佗豆乙碱,而且所得样品纯度高,可以在后续研究中作为华佗豆乙碱的标准品使用。从制剂处方中各药味所含的有效成分及药理作用出发,初步制定了3种复方药物有效成分提取工艺路线,采用小鼠热板试验、小鼠醋酸扭体试验评价3个工艺的癌痛消颗粒制剂的镇痛作用强度;采用小鼠急性毒性试验评价3个工艺所得制剂的毒性。结果表明,3个工艺制备的癌痛消颗粒剂均有显著的镇痛作用,其中工艺2制备的制剂,对中枢及外周疼痛的镇痛作用最为显著,镇痛效果更持久,且高、低剂量间有一定的量效关系。而3个工艺所得的癌痛消颗粒制剂的毒性程度基本一致,因此确定工艺2为制取癌痛消颗粒剂的适宜工艺。论文最后对提取工艺2进行了优化,以提取剂乙醇溶液的浓度和用量、提取次数、提取时间、水用量、浸膏密度等作为影响因素,设计了正交试验;并对过滤方式、浓缩温度等单个因素的影响进行了考察,由此建立了效率高、经济合理可行的复方药物有效成分提取工艺,即天茄子等3味药材分别加入10倍和8倍量的50%乙醇,加热回流提取2次,每次1小时,得到醇提液;白芍等3味药材分别加12倍、8倍量的水煎煮2次,每次1小时,得到水提液,经过滤、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1.05 g/mL(60℃),加乙醇使醇含量达到50%,静置得到水提醇沉液;然后将两种溶液分别用80~100目的滤网进行自然过滤,60℃~70℃下减压(-0.09 MPa)浓缩至溶液相对密度为1.2 g/mL(60℃);最后将醇提液、水提醇沉液的浓缩浸膏合并,在60℃下真空干燥18 h,得到癌痛消颗粒的药粉。
其他文献
目前在国外认知刺激疗法已被广泛运用到痴呆患者的治疗中,本文从其产生、运用效果及发展等方面对认知刺激疗法进行了回顾,以期为国内学者实施该干预提供参考。 At present,
目的本实验采用孤养结合慢性束缚应激模型(CRS)模拟人类抑郁症症状,从行为学,脂质代谢以及炎症等不同层面,对针刺干预孤养结合慢性束缚应激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方法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在新生儿脓疱疮合并败血症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新生儿科收住的137例新生儿脓疱疮,其中男86例,女51例;足月儿125例,早产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与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的产物,能够帮助企业领导者更好的实现企业管理。在新时期,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这就需要企业变更原有的工作
研究了取样于汽车发动机缸体上的HT250灰铸铁的常温低周疲劳行为。对循环应力-应变和应变-疲劳寿命数据进行了分析,给出了该材料在常温下的疲劳参数。循环应力响应行为表明,H
介孔分子筛MCM-41凭借其规整可控的结构和良好的修饰性在催化,主客体化学,生化技术和吸附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中,作为典型的分子筛,MCM-41具有规整的孔径,较大的比表面
尹洙是宋初一位特色鲜明的散文家,他既是庆历新政的积极支持者,又是诗文革新运动的重要成员,在当时的文坛上产生过重要影响,但此后声名却渐渐被掩。近年来,随着对宋代散文研
苏格兰格纹在服装设计中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它主要分为方格纹、菱格纹和特殊格纹。菱格纹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特有的文化内涵被公众所认可。本文在对
幸福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这既是每个人追求的目标,也是整个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幸福观,就是人们
多年来受贿犯罪的发案率一直居高不下,其犯罪手段也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从我国查处的受贿犯罪中,利用影响力受贿的行为越来越多见,许多领导干部“身边人”利用其影响力大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