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民歌进入本地初中音乐课堂的实践研究 ——以宜宾市第四中学校为例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_88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夏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地方民歌音乐文化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地区的地方民歌虽然内容不同、形式各异,但是却拥有者同样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研究价值。地方民歌是各个时代,不同阶级人民在生产活动过程中,情感的抒发,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映射,记录着人民群众多年来的社会风俗和生活画面,极具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地方民歌是一个又一个不同时代的人民群众,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文化艺术创作,其唱腔、形式、唱词有着浓郁的时代气息和文化烙印,对于现代音乐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极具艺术研究价值。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外来文化和新兴文化的冲击,地方民歌的社会影响力正在逐步减小,存在感也越来越低,宜宾民歌作为地方民歌的一部分,也同样面临着传承乏力的问题。让宜宾民歌进入本地初中音乐课堂,让学生感受宜宾民歌独特的艺术形式,领略宜宾民歌所描绘的一幅幅历史生活画面,让学生在宜宾民歌的音乐海洋中遨游,重回历史,对于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意义非凡。同时让宜宾民歌进入本地初中音乐课堂对于宜宾民歌的传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2011年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对于教育教学模式有了全新的要求。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对于发掘优秀的本土民歌,不断的让本土民歌进入课堂进行教学实践的探索,有助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在2014年4月印发的《完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1]。在最新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2]中也特别强调了一点:培养学生对音乐感知,尤其是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理解,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宜宾民歌作为宜宾地区特色的传统音乐文化,不仅仅是一首首简单的歌曲,更是宜宾数代劳动人民的精神寄托。因此,让宜宾民歌进入本地初中音乐课堂,既响应了国家政策的要求,又可以推进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为文化传承走上教育之路点亮了前行的路灯。本文从教育工作者的角度,以艺术审美的视角,在宜宾市四中初中音乐课堂引入宜宾民歌进行教学实践,调研该校宜宾民歌的教学现状,分析学生的思想状态,并根据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的具体问题进行一些反思。全文总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本论文的绪论,主要内容包括宜宾民歌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实践的研究依据及背景、选题的缘由、主要解决的问题及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运用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宜宾民歌概述,其中包括宜宾民歌简介、宜宾民歌的音乐、文化特征以及宜宾民歌的传承传播现状。第三部分是宜宾民歌在宜宾市四中初中课堂的教学现状。同时针对笔者所任教的班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本校音乐教师进行访谈。第四部分是笔者根据教学现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的教学实践,并对成效和不足进行分析。第五部分是笔者对宜宾民歌进入本地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实践的教学反思和建议。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出于好奇心和所谓的追求潮流文化心理,初中学生很容易在纷繁杂乱的音乐种类中迷失方向,很难辨别、甄选出有价值的音乐文化。同时优秀的宜宾民歌文化也应该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发展,而不是在时代的浪潮中消失殆尽。所以,让宜宾民歌进入本地初中音乐课堂,通过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学习优秀的宜宾民歌,培养学生正确的音乐审美,提高宜宾民歌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是笔者对于保护宜宾民歌传承、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进行的一次教学实践。笔者希望通过自己对于宜宾民歌和教育事业的热爱,破除万难,在宜宾民歌传承和培育高素质学生的问题上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育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教材改革的需求。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要把学生当作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要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以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为前提,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任务和教学计划,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努力为每一位学生创造一个更有利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
学位
学位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新课程标准(2017版)》中明确提出地理综合思维是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四大核心素养之一。高考地理试题也更多地以区域为载体,重点考察学生对多个要素的综合分析能力及对地理要素随时空动态变化过程的理解与掌握。因此,本文主要研究如何运用归纳法和演绎法培养高中生地理综合思维。本文在大量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对地理综合思维、归纳法和演绎法进行了概念的界定,明确了归纳法和演绎法培养地理综合思
学位
历史学科大概念是从历史事实中概括提炼出的对历史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渗透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它的本质是历史教育者希望学生通过历史事实的学习形成的历史认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对史事作价值判断、概括历史阶段特征、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和大趋势。在教学中,历史学科大概念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作用:坚持立德树人,确保历史教育的正确方向;聚合历史事实,构建历史知识体系;整合教材内容,优化教学设计。
期刊
本研究从学困生的特点和学习规律的角度出发,选取输入假说、信息加工理论和输出假说作为理论基础,同时以Lewis(1993)的教学模式为依据,在高三一轮复习中通过跨单元整合相关话题,进行一系列以话题为基础的关联性强、实践性高的词块复习教学,并把整个复习过程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增强词块意识”“内化巩固词块”“监督背诵词块”和“加工输出词块”,通过大量的话题词块的输入内化,形成新旧知识的紧密联系,构建基
学位
学位
学位
现阶段我国的学科教育目标已经由简单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重视核心素养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将学科专业知识内化为能力,优化学习过程和方法,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在高中化学复习阶段,常出现过度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现象。氧化还原反应作为高中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核心概念,贯穿高中化学学习始终。教材上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讲解虽然列举了一些典型的氧化还原反应,介绍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建立了相关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