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夏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地方民歌音乐文化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地区的地方民歌虽然内容不同、形式各异,但是却拥有者同样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研究价值。地方民歌是各个时代,不同阶级人民在生产活动过程中,情感的抒发,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映射,记录着人民群众多年来的社会风俗和生活画面,极具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地方民歌是一个又一个不同时代的人民群众,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文化艺术创作,其唱腔、形式、唱词有着浓郁的时代气息和文化烙印,对于现代音乐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极具艺术研究价值。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外来文化和新兴文化的冲击,地方民歌的社会影响力正在逐步减小,存在感也越来越低,宜宾民歌作为地方民歌的一部分,也同样面临着传承乏力的问题。让宜宾民歌进入本地初中音乐课堂,让学生感受宜宾民歌独特的艺术形式,领略宜宾民歌所描绘的一幅幅历史生活画面,让学生在宜宾民歌的音乐海洋中遨游,重回历史,对于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意义非凡。同时让宜宾民歌进入本地初中音乐课堂对于宜宾民歌的传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2011年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对于教育教学模式有了全新的要求。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对于发掘优秀的本土民歌,不断的让本土民歌进入课堂进行教学实践的探索,有助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在2014年4月印发的《完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1]。在最新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2]中也特别强调了一点:培养学生对音乐感知,尤其是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理解,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宜宾民歌作为宜宾地区特色的传统音乐文化,不仅仅是一首首简单的歌曲,更是宜宾数代劳动人民的精神寄托。因此,让宜宾民歌进入本地初中音乐课堂,既响应了国家政策的要求,又可以推进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为文化传承走上教育之路点亮了前行的路灯。本文从教育工作者的角度,以艺术审美的视角,在宜宾市四中初中音乐课堂引入宜宾民歌进行教学实践,调研该校宜宾民歌的教学现状,分析学生的思想状态,并根据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的具体问题进行一些反思。全文总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本论文的绪论,主要内容包括宜宾民歌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实践的研究依据及背景、选题的缘由、主要解决的问题及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运用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宜宾民歌概述,其中包括宜宾民歌简介、宜宾民歌的音乐、文化特征以及宜宾民歌的传承传播现状。第三部分是宜宾民歌在宜宾市四中初中课堂的教学现状。同时针对笔者所任教的班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本校音乐教师进行访谈。第四部分是笔者根据教学现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的教学实践,并对成效和不足进行分析。第五部分是笔者对宜宾民歌进入本地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实践的教学反思和建议。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出于好奇心和所谓的追求潮流文化心理,初中学生很容易在纷繁杂乱的音乐种类中迷失方向,很难辨别、甄选出有价值的音乐文化。同时优秀的宜宾民歌文化也应该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发展,而不是在时代的浪潮中消失殆尽。所以,让宜宾民歌进入本地初中音乐课堂,通过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学习优秀的宜宾民歌,培养学生正确的音乐审美,提高宜宾民歌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是笔者对于保护宜宾民歌传承、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进行的一次教学实践。笔者希望通过自己对于宜宾民歌和教育事业的热爱,破除万难,在宜宾民歌传承和培育高素质学生的问题上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